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
2020年5月11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术沙龙第八讲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有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晓燕、向仙虹、赵景瑞、谷魁英、闫敏、原伟鹏、郝晓、肖涵月、辛龙,在读硕士研究生邓又一、崔青、黑力力、王煜茜共计13人。
2016级博士研究生刘晓燕介绍了《资源型企业转型路径研究—基于四家企业的案例研究 》(《经济问题》2020年第3期)。该文在不同学者的理论基础上,利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资源型企业的转型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四个通过实施企业战略转型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从企业不同转型阶段的困境与策略,验证了“五阶段”转型过程的实践性与可行性,并分析了资源型企业的转型路径,得出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模式转变,企业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内生型(企业迭代)与行业转型的外生型(企业转轨)转型路径。为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资源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对问题的主要策略为:实行绿色经济模式、产业链精细延伸、注重科技人员培养、管理模式现代化等,为中国资源型企业提升竞争力,加快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变做出突出贡献,对资源型企业转型路径选择与实施路径创新提供重要启示。
2016级博士研究生刘晓燕文献交流中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
—基于2005—2016 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 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文章采用目前可获得数据中较详实和准确的2005—2016年《全球企业绿地投资数据库》,运用事件评估的有效识别方法—双重差分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促进效应进行全方位的评析。主要结论是: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对外绿地投资的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数增长幅度达32%左右,且一系列的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均表明这一促进效应显著存在。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积极促进效应通过"五通"实现,即设施联通、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再次,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地理上,“一带一路”倡议更显著地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与中国邻近“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增长,且对高政治风险经济体的投资不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从投资动态来看,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为集约边际的扩张,即主要带动已有投资基础或投资项目经济体的投资增长。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文献交流中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介绍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出口吗?》(《国际贸易问题》2020年第3期)。文章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基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强显著降低了中国产品出口价值量;在投资环境、社会环境、政府稳定性、行政效率和法律秩序相对不好的地区,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价值量大幅减少,而中国外资企业和东部地区的企业受到目的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中国要积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同时出口企业也要加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生产率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对企业出口的影响。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介绍了《经济竞争、环境污染与高质量发展:234个地级市例证 》(《改革》,2019年第3期)。该文利用2000~2016年我国234个地级市的数据,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辖区经济竞争的环境污染效应。研究发现:经济竞争的环境污染效应显著为正,且环境污染效应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递增,经济竞争的环境污染效应也随之加剧;环境规制是经济竞争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传导机制,当地方政府面临激烈的经济竞争时,往往通过降低辖区环境规制来吸引外部投资,从而促进辖区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竞争通过恶化环境,给辖区经济发展质量带来显著的负向影响。为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应保持适度,竞争范畴应更丰富,并尽快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激励相容机制。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介绍了《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上的环境规制政策与污染治理机制研究》(《世界经济》,2018年第8期)。论文在同一理论框架中,构建了包括企业治污资本投入、政府实施环境税和减排补贴两种环境规制政策的理论模型,模拟解出了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模型鞍点路径上的均衡解。主要结论为:渐进递增的动态环境税和渐进递减的动态减排补贴率的政策组合,提高了企业的污染减排动机,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累积水平,实现了鞍点路径上的福利最大化目标。相比而言,仅实施环境税政策对企业污染减排动机的激励不足,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将会产生倒 U 型的污染累积路径,并造成较高的生产效率损失和社会福利损失; 而过高的减排补贴政策虽然短期内缓解了环境税对产出的不利影响,但长期会扭曲生产要素的配置,扩大的产出规模并没有带来更高的福利水平。实现环境税与减排补贴之间的优化组合,对于发挥环境规制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介绍了《中国省际贸易、国际贸易与低碳贸易竞争力的测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论文测度国际贸易与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竞争力,并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和低碳贸易竞争力指数,从总体、三次产业和产品部门视角研究中国31个省份国际贸易、省际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竞争力水平。研究发现:上海总的隐含碳排放竞争力最强,青海最弱;国际贸易碳泄漏较为严重;不同产品部门的国际贸易和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竞争力差异化较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竞争力较强,第三产业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竞争力较强。研究创新:方法上创新低碳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视角上立足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内容上融合国际贸易与省际贸易因素。研究价值:促进低碳贸易发展,为新一轮的贸易竞争提供政策借鉴。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产业转移、环境规制与污染集聚: 基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变动的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论文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伴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从产业转移的空间梯度看,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正在由经济发达地区梯次转移至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转移; 与轻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相比,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更高。污染密集产业呈现空间梯度转移,不仅依赖于产业链的空间演化规律,而且与迁入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有关。2003-2013年,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转入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陕西 和广西,而同期环境污染状况加剧地区集中在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宁夏、安徽和河北。研究结果表明,污染产业集聚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污染集聚,及加剧区域之间的环境不平等。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阶段性、不确定性和交替性,基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 集群式转移具有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文献交流中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介绍了《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能促进污染物减排吗?—基于城市的三重差分研究》(《管理评论》,2020年1期)。论文基于2010-2015年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重差分法( DDD) 研究了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从全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降低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而此结果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子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显著降低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但对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城市在促进不同污染物减排时存在差异,减排难度较低的污染物往往被优先完成。从时间效应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存在时滞性,而且这种时滞性在不同污染物减排之间存在差异。
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学术交流,同学们的学术讨论热情与思想火花碰撞丝毫不亚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肖涵月)
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