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九讲

2020年05月07日 00:04  点击:[]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

202054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术沙龙第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有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郭卫香、刘晓燕、向仙虹、赵景瑞、谷魁英、闫敏、原伟鹏、郝晓、王慧肖涵月、辛龙共计11人。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慧介绍了《Data Descriptor: An emissionssocioeconomic inventory of Chinese cities》(《SCIENTIFIC DATA2019年第二期)。文章指出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被认为是实施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内容策略。城市排放量清单是分析排放物的基础特点和决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巨大潜在危害。因此,中国在与全球气候变化作斗争。许多能源/排放控制政策已在中国,大部分是在国家一级设计的。然而,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路径明显,需要制定具体的调控政策基于它们当前的排放特性。这项研究是第一次为182个中国城市。这些清单是用17种矿物燃料和47个社会经济部门编制的。这些市级排放清单的范围和格式与中国的国家/省级排放清单一致库存。一些城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如GDP、人口、产业结构等也包括在数据集中。数据集提供透明、准确、完整、可比和为进一步的城市级排放研究和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验证的数据支持政策设计。该数据集还通过提供排放核算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见解数据有限的方法。

博士学术沙龙交流中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空间溢出视角下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环境科学学报》2019年第7期)。文章着眼于国民经济行业中高能耗、高污染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基于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污染密集型产业识别的基础上,考察了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空间特征,构建了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并从空间溢出视角,探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①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②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对于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山西、宁夏和内蒙古,有望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和政策干预发挥减排效应,其他省区集聚水平的提高将会加剧环境污染;③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能显著降低污染水平。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介绍了《China’s CO2 peak before 2030 implied from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of cities》(《Nature sustainability2019年第7期)。文章根据巴黎协议,中国承诺到2030年或更早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或更低。通过对中国50个城市2000-201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城市二氧化碳排放轨迹各不相同,但个别城市的人均排放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的碳排放峰值为人均GDP2011年购买力平价)约21000美元(80%置信区间:19000美元至22000美元)。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根据中国历史排放量,使用库兹涅茨函数模拟人均排放峰值,我们预测,2021年至2025年间,中国的年排放量应达到1316gtco2年的峰值,比目前巴黎2030年的目标提前约510年。结果表明,中国不同类型城市在实现低碳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因经济结构、城市形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介绍了《中国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激励了数量还是质量》(《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4期)。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助推了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也带来了微观层面策略性创新和宏观层面“数量长足、质量跛脚”的创新困境。在迈向创新强国之路上,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和重要工具,以税收优惠、创新补贴为核心的一揽子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是否导致了中国技术创新上述困境?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利用中国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数据,以及机器学习和语义引用方法,测度了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税收调查数据、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调查数据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名录等,实证检验了中国技术创新主要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代表的普适型政策仅促使了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数量,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不显著;②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为代表的选择支持型政策,同时激励了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③以“政府科技活动资金投入”为代表的自由裁量型政策,则对企业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都无影响。本文为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供了新的测度方法,更为合理评估中国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介绍了《媒体压力下的绿色并购能否促使重污染企业实现实质性转型》(《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2期)。文章基于20122016年重污染企业并购数据,考察了媒体压力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影响,并以绿色并购前后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了媒体压力下企业绿色并购的真正动机。研究发现:媒体压力越大,重污染企业越倾向于进行绿色并购;在实施绿色并购后,重污染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显著下降,存在着降低信息透明度以减少外界关注的问题。同时,基于媒体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规模偏小,并购后环保投资并没有显著增加,且并购后披露了更多的软环境信息。这些证据表明,重污染企业迫于媒体压力所实施的绿色并购仅仅是转移舆论焦点的策略工具,而非实质性的绿色转型。在拓展性研究中发现,企业CEO的环保经历、内部控制质量和外部市场化水平能够抑制绿色并购后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有助于保障媒体环境治理功能。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企业绿色管理与绿色投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也从绿色并购的新视角证实了媒体压力下企业环境行为改善的不可持续性,有助于理论界和管理部门正确认识媒体的环境治理功能和媒体压力下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真正动机,从而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介绍了《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基于2003201630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9年第12期)。环境污染促使了环境规制的产生,环境污染又与能源消耗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文章主要研究环境规制是如何影响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各地区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采用静态面板估计和SYS-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比较低。环境规制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存在一种“U”型关系,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不利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当环境规制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即跨过“拐点”后,能够促进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2017博士研究生向仙虹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会诱致劳动收入不平等吗——模型推演与分类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204月)。论文学术界近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但其收入分配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定量评估明显不足,尤其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 and Restrepo(2018a)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引入高技术与低技术两部门分类,推演人工智能技术的收入分配效应,结合中国20012016年全国及省级层面数据,分类测算其劳动收入分配的岗位更迭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结果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在引发劳动岗位更迭的同时,非对称地改变不同技术部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分配,诱致高、低技术部门劳动收入差距年均扩大0.75%。②人工智能技术的岗位更迭效应倾向于在低技术部门通过自动化扩张、在高技术部门以新岗位创造方式,加剧收入不平等,而生产率效应存在门槛特征。③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和非技术密集型地区的收入分配效应更为突出,且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影响不断增大。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和收入不平等的冲击,政府应健全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障制度,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人机协作和收入平等方向发展。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文献交流中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介绍了《中国OFDI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效应及其空间外溢》(《财经研究》2020年第5期)。文章提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了新阶段,因此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亟待由以往主要依托“引进来”的被动融入方式,向依托“走出去”的主动构建方式转型。文章在借鉴Koopman等(2012)提出的贸易增加值测算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双边价值链关联指数与价值链相对位置指数,并将其细化至国与国之间,即分别衡量两国之间的价值链关联程度与价值链上下游关系,进而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开展OFDI的价值链构建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对东道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后,会显著提升中国与该国的价值链关联程度,也会显著提升中国相对于该东道国的价值链分工地位。第二,中国开展OFDI对价值链关联程度和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在“一带一路”区域内的效应要更加显著。第三,OFDI产生的价值链构建效应和价值链分工位置改善效应,不仅局限于中国与东道国之间,而且还会产生空间外溢效应,从而提升中国与第三国之间的价值链关联程度。第四,无论是价值链关联效应,还是价值链分工位置改善效应,在“一带一路”区域和非“一带一路”区域间,还会产生显著的区域交叉效应。上述研究结论意味着,中国在“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放大向东开放优势”的过程中,应注重OFDI的价值链构建效应及其空间外溢,在实现“东西并济”中加快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学术交流,同学们的学术讨论热情与思想火花碰撞丝毫不亚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辛龙)

2020.05.0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