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三讲
2020年3月18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术沙龙第三讲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有新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晓燕、郭卫香、沈云鹏、向仙虹、赵景瑞、谷魁英、闫敏、原伟鹏、肖涵月、辛龙、王慧共计12人。
本次学术沙龙的主要内容围绕高质量文献交流分享与近期主要研究工作展开讨论。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介绍了《China’s Non-CO2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uture Trajectories and Mitigation Options and Potential》(《Scientific Reports》2019年第9期)。论文研究显示,中国的非二氧化碳(co2)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将在2014年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的基础上迅速增加。以往关于中国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潜力的研究,只集中在2030年之前的时间范围,或者只集中在某些部门或气体上。本研究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终端使用模型,在一种减排情景下预测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情况,即在2050年之前,采用当前具有成本效益和技术可行性的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研究表明,未来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由工业和农业驱动,中国到2050年可以将这些排放量减少47%,同时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23年达到峰值。除了氟气减排之外,很少有国家或部门政策侧重于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因此,需要政策、市场和其他机构支持,以实现本研究中确定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减排潜力。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介绍了《Linking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nighttime light data》(Ecological Indicators)2020年第10期)。论文研究随着自然资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应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生态压力,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效率进行了量化,描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利用效率的现状。利用国防气象计划/作战行扫描系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全球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经济集聚。四部图分析了我国经济集聚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各省之间的人均生态足迹存在差异;但各省区之间的生态足迹构成相似,对化石能源用地的需求最高,对渔场的需求最低。第二,除青海外,其他省份均面临生态超载,其中上海、天津、北京的生态超载最为严重。第三,我国不同省份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异较大,从东部沿海到内陆地区生态效率值呈下降趋势。第四,中国各省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性,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第五,经济集聚与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促进经济集聚是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所观察到的经济集聚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将为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提供参考,为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提供理论依据。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介绍了《Carbon transfer within China: Insights from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Energy Economics》2020年2月)。本文分析生产碎片化即生产过程的分工现象,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和生产分工水平的提升,中间产品在交付给最终用户前需跨省界参与价值链中的多个环节。随着生产碎片化的发展,中国省际贸易格局被重塑,新的贸易格局也会给各省之间的碳排放转移带来新的变化。本研究利用中国2007、2010和2012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最终产品贸易、为生产的最后阶段进行中间产品贸易和价值链相关贸易三种贸易模式出发,探讨生产碎片化对省际贸易带来的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和2012年中国省际贸易分别使全国碳排放量减少了208Mt和114Mt。由于下游生产逐渐转移到生产技术更清洁、碳强度更低的省份,最终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的这两种贸易模式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而与价值链相关的贸易模式则导致了碳排放的增长,这是因为低附加值的生产过程被外包给了碳强度更高的省份。此外,在4万亿元的刺激下2010年省际贸易使全国碳排放增加了247t,这可能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发展导致了重工业能源消耗和碳强度的增长。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介绍了《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2期)。论文本文首次考察了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从管理质量、生产技术复杂性和中间投入品质量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上市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2000—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效果看,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一年的滞后期,之后显著存在并呈现出持续性。在改变回归估计方法、改变关键变量的衡量指标以及控制潜在遗漏变量后,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地,使用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检验作用机制发现,管理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复杂性提高是企业上市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渠道,但中间投入品质量提高这一渠道并未通过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长期机构投资者高比例持股带来的管理质量提升、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改进以及多样化中间投入品的使用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当前中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出口企业培育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介绍了《环境规制影响加总生产率的机制和效应分析》(《世界经济》2019年第2期)。论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1998-2007年微观数据,本文从企业内和企业间效应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加总生产率增长的机制路径及其效应大小。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引致产出更多地向高生产率企业配置,同时促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有利于资源在企业间的优化再配置。同时,环境规制抑制了企业生产率增长,环境规制可能诱发的创新补偿效应并未呈现。通过计算不同机制路径对行业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发现,环境规制对行业加总生产率的影响较小,企业内效应微乎其微,环境规制主要通过企业间效应影响加总生产率增长。企业更替效应未能在环境规制驱动行业加总生产率增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为发挥环境保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慧介绍了《Linking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nighttime light data》(《Ecological Indicators》》,2020年2月18日)。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随着自然资源日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应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生态压力,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效率进行量化,以描述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和利用效率的现状。利用国防气象计划/业务线扫描系统(DMSP/OLS)夜间光照数据进行全球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经济集聚度。结果表明:(1)不同省份的人均生态足迹存在差异,但各省份的生态足迹构成相似,说明化石能源用地需求量最高,渔场需求量最低。(2)除青海外,所有省份都面临着生态超载,上海、天津和北京承受着最严重的生态超载。(3)我国不同省份的生态效率差异很大,从东部沿海到内陆地区的生态效率值呈下降趋势。(4)我国各省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是集聚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5)经济集聚与生态效率正相关,说明促进经济集聚是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所考察的经济集聚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将为优化我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提供参考,为我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提供理论依据。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城市蔓延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经济学季刊》,2019年1月)。研究采用校准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增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了城市规模和城市蔓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城市蔓延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负效应;进一步的讨论表明:在规模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带来的负效应会更大。其政策启示是:应加强对城市蔓延,尤其是小城市无序蔓延的治理和管控,坚持空间紧凑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学术交流,同学们的学术讨论热情与思想火花碰撞丝毫不亚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辛龙)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