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二讲
2020年3月13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术沙龙第二讲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有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晓燕、郭卫香、沈云鹏、向仙虹、赵景瑞、谷魁英、闫敏、原伟鹏、肖涵月、辛龙、王慧共计12人。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介绍了《Ecoefficienc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pportunity costs, and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s: Evidence from the Yangtze》。该文在情景范式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的生态效率、环境规制机会成本和区域间产业转移战略,利用非参数模型建立了生态效率测度方法,分别从时间(历史)和空间(省)两个角度来衡量不同环境规制下的生态效率变化和差异。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可以作为中西部地区实现生态效率的基准。比较分析了不同污染物的环境规制机会成本。结果表明,要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必须在整个经济带内保持一定程度的环境规制差异。根据环境规制的潜在差异,提出了适合各省污染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介绍了《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domestic vertical integr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9年11月第121卷)。该文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国内向后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上游公司(目标)被下游国内公司收购。文章首先建立特定于关系的投资模型;然后,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贸易自由化的准自然试验,以检验理论预测。与该模型一致,研究发现目标行业的产出关税降低会降低垂直整合,而目标行业的投入关税降低会增加垂直整合。该发现对于经验模型的各种规范和变量的测量是可靠的。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介绍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2期)。论文基于2005—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同时匹配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等污染数据,采用面板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本地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会显著改善本地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同时会减少本地城市向周边城市的污染溢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地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受到城市规模、对外投资方式和城市污染程度的差异性影响。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整合了上下游资源,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能耗水平;在国内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部分传统制造业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降低了本地污染排放;企业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获得节能减排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改善了本地环境质量。该文章为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介绍了《Carbon transfer within China: Insights from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Energy Economics》,2020年2月)。该研究利用中国2007、2010和2012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最终产品贸易、为生产的最后阶段进行中间产品贸易和价值链相关贸易三种贸易模式出发,探讨生产碎片化对省际贸易带来的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和2012年中国省际贸易分别使全国碳排放量减少了208Mt和114Mt。由于下游生产逐渐转移到生产技术更清洁、碳强度更低的省份,最终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的这两种贸易模式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而与价值链相关的贸易模式则导致了碳排放的增长,这是因为低附加值的生产过程被外包给了碳强度更高的省份。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介绍了《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相容性政策条件*——环境技术进步方向视角下的政策偏向效应检验》(《管理世界》2020年第3期)。该文扩展了Acemoglu等(2012)的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模型,数理演绎不同性质政策的技术偏向,以及技术进步方向转变时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动态演化过程,再结合我国经济数据进行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发现:(1)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是技术研发效率和环境政策累积作用的结果,环境政策会通过影响不同类型技术创新激励的方式,改变环境技术进步方向。(2)异质性政策转变技术进步方向,影响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其作用存在不同的着力点和偏向性。其中,研发补贴政策的清洁技术偏向和产出激励效果明显,而规制类政策的环境质量效应优于研发补贴,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非线性U型特征。(3)单一政策干预往往难以破除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两难困境,而政策组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政策,特别是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实施研发补贴政策,以及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同时实行环境税与研发补贴,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单一政策。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介绍了《China’s income gap and inequality under clean energy transformation: A CGE model assess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51 (2020))。论文评估了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对中国 2012 年至 2050 年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详细描述了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升级和基于统计和调查数据的劳动力分类。我们的研究为低碳政策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必要性提供了支持。结果显示了一些关键的发现。首先,低碳政策对所有能源行业的就业影响最大,其中对传统能源部门的负面影响最大,而对可再生能源部门的正面影响最大。二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劳动力继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最高可达 70%左右。农村人口减少将为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公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第三,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职工劳动需求水平不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扩大。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慧介绍了《Towards a more effective climate policy on international trade》(《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年第1期)。论文采用经典的李嘉图交易理论,考虑事后计量,提出了一种信贷和惩罚的分配方案。它们的大小取决于全球因贸易而节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导致排放责任分配(ERA)。通过比较1995-2009年间41个国家和地区的结果,来说明ERA与PBA和CBA之间的差异。结论认为ERA非常适合衡量和评估其总体缓解影响。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Provincial and gridded population projection for China unde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from 2010 to 2100》(《nature scientific data》2020年第7期)。论文按年龄(0-100+)、性别(男性和女性)和教育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士)在不同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下估计了2010-2100年中国省级人口以及硕士及以上人口。预测考虑了近年来中国为减少当前研究中的系统性偏差而实施的促进生育政策和特大城市人口上限限制。基于代表性集中路径(RCP)城市网格和历史人口网格,以30弧/秒的分辨率将预测的省级人口分配到空间明确的人口网格中。利用《中国省级统计年鉴》2017年的人口数据对省级预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并对2015年人口网格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这些数据有许多潜在的用途,可以作为气候政策研究的投入,并对中国精确的行政或空间人口数据提出要求。
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学术交流,取得了很好的交流效果。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肖涵月)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