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四讲
2020年3月27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术沙龙第四讲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文献交流有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晓燕、郭卫香、沈云鹏、向仙虹、赵景瑞、谷魁英、闫敏、原伟鹏、肖涵月、辛龙、王慧共计12人。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介绍了《全球价值链、本地化产业集聚与企业生产率的互动效应》(《经济研究》2020年第3期)。论文将国际生产体系下的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下的本地化产业集群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集聚与企业生产率的互动机制,并在全方位测度企业GVC指标包括分工地位、上游环节参与度、下游环节参与度的基础上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GVC分工地位越高的企业生产率亦越高,但通过阻滞资源互通与能力互仿“双壁垒”而实施的战略隔绝弱化了本地化聚集经济对企业生产率的正向溢出。从GVC不同嵌入方式来看,GVC上游环节参与度越高的企业与本地产业集群的空间关联度越弱,而GVC下游环节参与度越高的企 业与本地产业集群的空间关联度越强。 深入分析集聚三种空间外溢渠道后发现,主要通 过劳动力蓄水池和知识技术溢出,企业不同GVC嵌入方式与产业集聚呈现了异质性的生产率互动效应,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上游嵌入者-下游嵌入者”与国内生产体系互动的二元分割结构,而中间投入共享并未发挥作用。向仙虹结合论文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与其研究领域污染集聚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文献交流中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介绍了《外资企业的要素属权结构与出口增加值的收益归属》(《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1期)。论文运用微观企业数据测算发现2000-2013年在外资加工出口企业中,中国属权要素出口增加值占属地出口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为65.85%,两者之间的平均背离程度为34.15%。本文进一步运用区分异质性企业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发现2012年在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和非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中,中国属权要素出口增加值与属地要素出口增加值的背离相对值分别为30.13%和25.32%。这一研究有助于学术界理解外国要素流入对于本国要素出口增加值的拉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学术界厘清外国要素流入所形成的要素收益分配效应。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介绍了《环境规制、治理转型对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复合效应》(经济研究)2019年第10期)。论文首先基于治理转型的视角,指出不同治理类型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不同导致创新阶段差异化特征的差异,然后运用全局曼奎斯特—鲁恩博格生产率指数重新估算了 2001—2016 年中国 30 个省区的工业绿色竞争力,再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等计量方法,系统考察了环境规制、治理转型对中国工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复合效应,发现中国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竞争力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在中国情景下验证了波特假说。在此基础上加入治理转型,产生了初步复合效应,证明对工业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是积极的,可加快环境规制拐点到来、波特假说实现;进而加入治理转型与研发交互项,产生深度复合效应,进一步加速了拐点到来和波特假说实现。本文为考察工业绿色增长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介绍了《清洁能源发展、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1979-2016年真实数据和2017-2030年预测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可加回归模型深入探究清洁能源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研究启示在于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清洁能源在不同发展阶段发挥的作用、因时施策,以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发展在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介绍了《高密度和低密度城市的蔓延特征对比——中美大城市对比分析》(《经济地理》2020年第2期)。论文以人口超过100万的12个中国城市、9个美国城市为样本城市,采用圈层分析法和反S方程,对比分析1990、2000和201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低密度城市的蔓延特征。结果表明:①同等人口规模下,中国城市的建设用地面积
较小,但土地扩张速度快。中国和美国城市的土地扩张分别主要发生在郊区和城市内部。②中国城市相对更为紧凑。高密度松散的城市土地扩张趋于紧凑,低密度城市蔓延程度在降低。③高、低密度城市的总体人口密度都呈下降趋势。高密度的中国城市尽管空间形态更紧凑,人口密度下降得较快,有必要遏制中国的城市蔓延趋势。④空间紧凑的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得较慢;蔓延和紧凑的空间增长使高密度城市的人口密度下降变快和变慢,而对低密度城市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另外,原伟鹏还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年第11期),详细介绍了“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本团队研究的契合点,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介绍了《资本配置效率、城市规模分布与福利分析》(《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论文首先建立模型分析资本配置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然后用工业企业数据估计出城市间资本配置情况,最后通过反事实分析量化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对城市规模与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配置扭曲是导致中国大中城市偏少、小城市数目过多的重要原因,消除资本配置扭曲会使得社会福利提高38%,并伴随着50%的人口重新配置。另外,资本扭曲会带来劳动力配置的扭曲,这种扭曲加剧了当前中国居民的福利损失。因此,在促进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全面加强资本配置的有效性,可以促进中国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提高社会福利。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文献交流中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慧介绍了《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年3月19日)。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actors of PM2.5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Ecological Indicators》2020年第110期)。研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方差多变量分析(MANOVA)研究了2001-2010年长三角地区空气中PM2.5浓度对反映气象,潜在地表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多种因素的响应和套索回归。考虑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强度的特点,设计了六个空间尺度,以精细地探索每个因素对PM2.5浓度的影响。
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学术交流,同学们的学术讨论热情与思想火花碰撞丝毫不亚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王慧)
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