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三讲
2023年3月13日上午10:3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三讲以线下的方式在科技楼615会议室进行。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辛龙、肖涵月、闫新杰、寇明龙、门柯平、杨泽东、夏学超、马点圆、赵燕、王芝炜、丁辰鑫、宫圆圆、杨伟艺、王娇,基地全体在读硕士生列席旁听,共计29人。
全体参会人员
首先,2021级博士研究生杨泽东分享了论文《The impact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on green innovation of China’s power industry》(《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本文以我国碳排放交易方案为准自然经验,采用综合控制方法,基于省级产业水平数据,评价了碳排放交易方案试点政策对电力产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此外,本文通过政策比较、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探讨了碳排放交易方案对电力产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交易方案诱导绿色创新的有效性存在异质性,仅北京和广东电力行业得到显著提升,其他试点没有;北京和广东的成功可归功于其碳市场和电力行业的显著特点,包括配额核算机制完善、有偿配额分配的应用,企业规模更大,研发投资增多;企业规模和研发投资对碳排放交易方案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分别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电力产业绿色创新和碳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2021级博士马点圆分享了论文《How to achieve synergy between carbon dioxide mitigation and air pollution control? Evidence from China》(《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该研究以我国30个省为基础,构建了二氧化碳缓解和空气污染控制绩效指标体系。然后,我们利用协同模型计算了2005-2018年各省二氧化碳缓解和空气污染控制协同度(CASD),并在其产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CASD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层面的时空演变。最后,我们确定了影响CASD的关键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我们发现CASD较低(无协同或低协同),2005-2018年波动。CASD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高值主要出现在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协同作用最差。此外,CASD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工业、经济、能源、创新和邻近地区,驱动着时间格局和区域差异。因此,应实施部门和跨区域协同治理。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实现这一协同作用提供了政策参考,从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博士研究生马点圆汇报论文中
2020级博士寇明龙分享了论文《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全球价值链位置演变关系再检验—一个技术进步和参与度的双门槛模型》(《财贸经济》)。该文献采用2000—2014年中国15个二位数制造业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其GVC位置演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从制造业整体看,技术进步和全球价值链位置存在负相关线性关系,且制造业GVC参与度、技术进步和GVC参与度的交乘项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从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看,技术进步、制造业GVC参与度、技术进步和GVC参与度的交乘项与全球价值链位置呈现明显的行业异质性。(2)在门槛分组下,“中技术水平、高参与度”产业、“中技术水平、中参与度”产业、“低技术水平、中参与度”产业、“中技术水平、低参与度”产业技术进步与GVC位置演变分别存在U形、U形、U形、线性关系。(3)在GVC参与度一定条件下,技术水平越高,拐点值越大;而在技术水平一定下,GVC参与度越高,拐点值越大。
2020级博士门柯平分享了论文《全球价值链嵌入是否降低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兼论产业数字化的调节效应》(《国际贸易问题》)。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数字化对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呈“倒U”型,但样本期内大部分产业部门尚未越过拐点,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隐含碳排放的促进阶段;同时全球价值链后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行业异质性显示,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和后向嵌入均对技术密集型行业隐含碳排放的减排效果更强。从调节效应上看,产业数字化提前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由增加变为下降的拐点。深度融入全球化,促进产业部门技术升级以及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等是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有效措施。
2022级博士王芝炜分享了论文《Watering Dow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hina》(《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文章利用我国水质监测系统中隐含的空间回归不连续设计,估算了环境调节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由于水质读数对政治评估很重要,而且监测站只捕获上游地区的排放,因此鼓励地方政府官员对监测站上游的公司而不是下游的公司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利用新的公司级地理编码排放和生产数据集,利用这种严格监管的不连续性,我们发现,与直接下游污染源相比,直接上游污染者面临总要素生产力(TFP)减少24%以上,化学需氧排放减少57%以上。我们发现,TFP的不连续性并不存在于无污染行业,只是在政府明确将政治推广与水质数据联系起来后才出现,而且主要是由政治激励的地级市驱动的。将TFP估算与排放估算联系起来,粗略计算表明,中国2000年至2007年的水资源监管努力与超过8000亿元的经济成本有关。
最后,2022级博士杨伟艺分享了论文《How will promoting the digital economy affect electricity intensity?》(《Energy Policy》)。数字经济在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碳中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然而,数字化与电力强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且存在争议。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对2011年至2019年中国227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水平进行了测量。通过面板平滑过渡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对电力强度的非线性效应和机理。本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电力强度,这种效应显示了一个倒“U”形状。在整个样本观测期间,数字经济和电力强度之间的相关性一直为正。根据研究结果,数字经济通过鼓励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使用来增加电力强度,同时通过鼓励消费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来减少电力强度。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增强了对数字经济和电力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的理解。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从方法、逻辑、指标和研究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的研究产生了良好启发。
通讯员:王芝炜
校对:邱朝乐
审稿:孙勇
202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