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

2022年05月24日 18:17  点击:[]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

2022524日上午101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基地硕士研究生文献交流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腾腾、张策、邓又一、崔青、王芝炜、靳春丽、豆勇芳、王凤逸、黎炯婵、丁辰鑫、唐静、孙勇、邱朝乐、张贤峰、祝树森和张瀚月,共计17人。

参会人员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在读硕士研究生分享经典文献。首先,由在读硕士研究生丁辰鑫分享经典文献《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能源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章将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技术进步理论纳入统一框架,测算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探讨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节能技术进步呈现正型曲线关系,只有进入拐点右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才会促进节能技术进步,且嵌入方式、嵌入方向与嵌入类型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复杂嵌入方式、前向嵌入方向与经济嵌入类型促进技术进步偏向于节能;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演变产生的技术溢出、市场竞争、路径依赖与污染转移效应四种作用机制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

硕士研究生张瀚月分享经典文献《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文章以20042016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的61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索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创新性地使用抗日战争时期各城市是否有铁路通过、2003年各城市是否有机场、各城市历年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别检验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对经济集聚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传导机制,并分析经济密度异质性下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不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①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现阶段城市经济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②相对于低经济密度城市,高经济密度城市经济集聚的降碳效果更为明显;③经济集聚不仅直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还通过环境规制与城镇化水平两条路径间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作用,中介效应显著;④低经济密度城市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城镇化水平来传导,而高经济密度城市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间接影响可以靠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两条路径来实现。

硕士研究生张瀚月汇报论文中

硕士研究生黎炯婵分享经典文献《环境规制的“本地—邻地”绿色进步效应》。文章在Acemoglu et al.2012)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模型的基础上,数理演绎环境规制对“本地—邻地”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合城市面板数据检验环境规制对“本地—邻地”绿色技术进步作用的真实效果。结果发现:①环境规制的“本地—邻地”绿色技术进步效应非一致性特征突出,环境规制并非一定能激励本地绿色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先抑后扬的门槛特征。而环境规制对邻地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倒U型作用效应,且峰值在城市经济圈300千米地域内。②高环境规制地区易引致污染产业向邻地转移,短期邻地产业承接会提高其收入水平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但长期污染产业转移会影响邻地产业朝绿色技术方向转变。同时,不同城市环境规制政策并未实现同步激励,减弱了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及降低“本地—邻地”技术创新联动效应。

硕士研究生豆勇芳分享经典文献《末端治理还是绿色转型?——绿色信贷对重污染行业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文章从企业环保投资角度探讨了绿色信贷引导重污染行业企业绿色转型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重污染行业企业绿色转型投资水平,但对其末端治理投资并无显著影响,体现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资金投向的“引导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信贷对企业绿色转型投资的促进作用在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和国有企业更显著。增加借款规模是绿色信贷影响企业绿色转型投资的重要途径,绿色信贷无法通过降低借款成本和改善借款期限结构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文章的发现为全面理解绿色信贷政策微观效果提供了新的证据,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提供了参考。

硕士研究生张贤峰分享经典文献《通向低碳之路:高铁开通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文章使用城市和企业污染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地研究高铁对城市工业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降低了城市的工业碳排放,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2)高铁通过影响企业的技术和成本,实现了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从而降低了城市工业碳排放;(3)高铁通过技术外溢作用实现了沿线中小城市的工业碳减排。本文对解释中国工业碳减排的成就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下一阶段中国的碳污染治理开拓了思路。

硕士研究生张贤峰汇报论文中

最后,硕士研究生孙勇分享经典文献《空间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的创新绩效》。文章主要从集聚外部性视角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12016LandScan高分辨率全球人口分布数据,运用ESDA方法对城市内部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同时利用城市—行业—时间维度的创新指数数据和地形复杂度、清代城墙面积等工具变量,系统地识别了城市空间结构与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多中心化发展会增加其内部知识流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而消解各个中心可能的集聚优势,最终对城市创新绩效带来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城市规模的扩张会通过促进创新要素集聚而提升创新绩效。此外,进一步分析了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创新抑制作用,城市规模和行业两个维度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多中心化对创新绩效的不利影响逐渐得到缓解;同时,城市多中心化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抑制效应更强,而多中心的影响也会随着产业成熟度的提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本次学术沙龙充满了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交流,根据文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讨论了实用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的阅读文献和论文写作拓展了思路,收获颇丰。

通讯员:张瀚月

校对:黎炯婵

审稿:丁辰鑫

2022.5.2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