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Ⅰ组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

2021年12月09日 13:02  点击:[]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Ⅰ组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

2021128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硕士研究生小组文献交流(博士Ⅰ组)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以线下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召开。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原伟鹏、闫敏、杨泽东、夏学超和赵燕,共计5人。

会议由博士四年级的两名同学、博士一年级的三名同学对近期阅读的高质量文献进行分享。首先,2021级博士杨泽东讲解了论文《IC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unisia》论文指出,本文审查了1975年至2014年突尼斯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收入衡量标准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与信息和通信技术(信通技术)之间的联系。为了实证研究这种关系,提出并估计了断点法的自回归分布延迟(ARDL)。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与短期系数相比,具有较高的长期全要素生产率(TFP)系数,是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的否定。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作为污染衡量标准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因此,突尼斯决策者不仅应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而且还应扩大其信息和通信技术。

2018级博士闫敏讲解了论文《Multi-region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embodied emissions and intensities: Spatial aggregation by linking regional and global datasets》文章指出,对于区域排放研究,将区域和全球数据集联系起来对于捕捉区域间和国际反馈影响至关重要。然而,这将导致空间聚合。本文研究了连接区域和全球数据集时区域具体化排放/强度MRIO分析中的空间聚集问题。当有两年不同的数据时,结构分解分析(SDA)中也存在空间聚集问题,以调查两年之间区域具体化排放/强度变化的驱动力。本文讨论了四种具有不同数据需求的空间聚合方案。对2007年和2012年中国30个地区和43个世界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空间聚集对中国区域实体排放和强度的影响及其在这两年之间的驱动力。研究表明了空间聚集对区域研究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聚集对部门结果的影响大于区域结果。本文讨论了这些研究结果对区域排放研究的影响。

2021级博士生赵燕讲解了论文《How Does Green Investment Afec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论文指出,绿色投资已成为中国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德宾模型和动态阈值模型,对绿色投资和机构质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绿色投资对当地环境污染有负面影响,但不受周边地区绿色投资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这一结论仍然有效。绿色投资可以通过提高节能减排能力,扩大技术创新能力,升级产业结构,来减少环境污染。动态阈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绿色投资对环境污染具有非线性影响,且依赖于制度质量。区域腐败程度越高,可导致绿色投资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逐渐减少。但市场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可以增加绿色投资对减少环境污染的积极投入。在绿色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中也发现了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从东海岸到西部地区的这种影响逐渐减少。

2018级博士生原伟鹏讲解了论文《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persistence of PM2.5 concentrations in China using trend analysis methods and Hurst exponent》。文章指出,研究空气污染的持久性和时空趋势,有助于确定污染物的风险区域,并能够开发相关的预测工具和模型。根据2000年至2018年遥感检索的PM2.5浓度数据,时空格局、变化趋于变化,通过泰尔-Sen中值趋势分析、Mann-Kendall、赫斯特指数确定持久性。我们结合泰尔-森中位数+曼恩-肯德尔和赫斯特来定量和定性地预测中国pm2.5浓度的未来趋势,作为一个新的视角。结果表明,PM2.5浓度先是显著增加,然后显著下降,2009-2011年是PM2.5污染变化的转折点,特别是在中国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PM2.5浓度低于10μg/m3的地区占中国总领土的29.75%,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年标准平均值。pm2.5浓度持续增加(15.69%)和下降(17.46%)的区域几乎相等。因此,需要持续监测西藏和东北等可持续增加和未确定地区的pm2.5浓度的方差。本研究利用模拟的PM2.5浓度数据作为对中国地面监测站的有价值的补充,从而弥补了长期系列数据的不足。网格数据分析可以更精细地显示pm2.5浓度下的内部纠纷。该算法代码可以免费下载,成为分析初级空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性的有用工具。

2021级博士夏学超讲解了论文《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global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文章指出,我们评估了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两年内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我们应用了全球向量自回归(GVAR)模型,该模型捕捉了与病毒传播导致的经济影响的国际传播相关的国家间复杂的时空相互依存关系。该模型利用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消费、产量、汇率和股票价格的独特季度数据集,包括1984-201932个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国的全球化石燃料价格。我们对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消耗量进行预测,条件是GDP增长情景基于在疫情爆发前后做出的替代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我们还模拟了由于全球范围的碳定价,化石燃料的相对价格变化对消费和产出的影响。我们的结果预测,尽管疫情爆发后第一季度大幅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两年内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甚至超过它们。我们的预测预计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将比发达经济体更强劲。该模型预测,即使一年内发生另一波大流行,也会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我们的反事实碳定价情景表明,预计煤炭价格上涨对GDP的影响小于对化石燃料消费的影响。因此,COVID19大流行不会为各国提供推迟减缓气候变化努力的充分理由。

参会人员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中,在读博士生对环境政策、环境保护、能源消费、碳减排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为各自的论文撰写做准备。此次文献交流关注了最新文章并紧扣研究方向,大家受益颇深。

通讯员:赵燕

校对:黎炯婵

审稿:丁辰鑫

2021.12.0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