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Ⅱ组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七讲
2021年11月10日下午16:3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硕士研究生小组文献交流(博士II组)沙龙讨论笔记第七讲以线下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23会议室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赵景瑞、王慧、辛龙、肖涵月、闫新杰、寇明龙、门柯平,共计7人参加。
首先,寇明龙为大家分享了《Deeper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Global Value Chains》。该论文为最新工作论文,旨在测试更深层次的区域一体化是否有助于沿区域集群(包括亚洲、欧洲和美洲)组织全球价值链。文章按区域评估了深度区域一体化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并按情景调查了大型FTA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不仅使用增加值贸易数据,还使用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这些指数反映的全球价值链优于商品和服务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估计结果表明,深度区域贸易协定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因区域集群而异。特别是,亚洲进口的中间产品多于欧洲和美洲,而RTA成员国从欧洲进口的中间产品多于亚洲和美洲。
接着,门柯平介绍了另一篇全球价值链领域相关文献《The dark side of B2B relationships in GVCs – Micro-foundational influences and strategic governance tools》。该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1年第10期。全球价值链(GVC)由“大量以非简单方式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其治理充满了人类行为的挑战。跨国企业(MNE)决策者认识到复杂性和挑战,全球价值链中的领先企业试图通过适当的治理来应对这些挑战。论文使用新内部化理论(NIT)来解释和预测主要跨国公司及其全球价值链合作伙伴的治理选择,具体而言,从微观基础的角度出发,以有限理性和有限可靠性的概念为基础,指出了三类广泛的、非相互排斥的治理工具——正式保障、关系工具和创业导向机制——它们可以防止或至少缓解黑暗面结果,并用来自9个国际全球价值链案例研究的数据进行说明。
赵景瑞分享了《Measuring What Matters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Value-Added Trade》,论文为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全球价值链的蔓延产生了新的统计工具、国家间投入产出表和新的分析框架,旨在正确确定经济体之间和经济体内部的生产联系。然而,有几个重要问题仍未解决。该文提出了一个在总量、双边和部门层面上对贸易流进行增值核算的新工具包,可用于调查一系列广泛的实证问题,包括评估全球价值链相关的贸易份额,展示了不同的实证问题,并将这些方法映射到它们最适合解决的经济问题上。
辛龙围绕资源型产业这一主题,分享了《Understanding the green energy efficiencies of provinces in China: A Super-SBM and GML analysis》。该论文发表于《Ecological Indicators》2022年第1期。论文利用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Slack-Based Model)计算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能源效率,并采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解释效率变化。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绿色能源效率呈现缓慢下降而非上升的趋势。2)技术进步是提高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然而,它的贡献被能源的过度使用所抵消。3)绿色能源效率低的省份往往在地理上集中在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相反,绿色能源效率高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分散,其中大多数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4) 中国四大地区的绿色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平均水平为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5)提高中国绿色能源效率的关键政策方向包括利用转移支付平衡区域发展、打破省际壁垒促进能源流通以及优化能源价格结构以缓解反弹效应。
肖涵月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介绍了《What causes spatial carbon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本文出自《Ecological Indicators》2021年第121卷。论文以中国长江经济带(YREB)为案例,从部门层面探讨了空间碳不平等的驱动因素,并揭示了以下要点。(1)CO₂的区域异质性从2002年到2012年,受经济因素驱动的排放量有所增加。(2)CO₂的大空间差异排放量由人均最终需求、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驱动。(3)在排放强度、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驱动下,电力和热力生产和供应、金属冶炼和压榨以及非金属矿产品已成为加剧空间碳不平等的最关键部门。(4)受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的驱动,YREB的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排放更多的CO₂ 在上述部门。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在YREB地区实施协调的减排计划。
最后,闫新杰介绍了一篇CGE模型相关的文献《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d on an improved CGE model: Taking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s an example》。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对于实现全球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5年,京津冀地区开始实施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了弥补区域内产业转移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空白,为BTH区域的产业转移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采用了改进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评估BTH区域内省级和区域级产业转移的经济-环境影响的模型。研究发现,CGE模型适用于评估产业转移的影响。对于工业提供者北京来说,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消极的)。对于工业接收器(天津和河北),影响正好相反。就整个BTH地区而言,制造业(服务业)转移对经济和环境都有积极(消极)影响。为了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建议BTH地区的产业转移分两个阶段进行。在早期阶段,转移产业应以制造商为主。后期应逐步增加服务业转移量。总的来说,重点应该放在评估一个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影响上。
博士研究生闫新杰汇报论文中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讨论气氛严谨,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针对自己在论文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颇丰。
通讯员:肖涵月
校对:豆勇芳
审稿:丁辰鑫
202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