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Ⅱ组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五讲
2021年10月27日下午16:3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硕士研究生小组文献交流(博士II组)沙龙讨论笔记第五讲以线下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23会议室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赵景瑞、王慧、辛龙、闫新杰、寇明龙、门柯平,共计6人参加。
首先,寇明龙博士为大家分享了《Do global value chains enhance or slog economic growth?》。该论文发表于《Applied Economics》2021年第5期。论文以2005年至2015年58个国家为样本,重点考察了全球价值链(GVC)的最新进展,检验了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贸易,特别是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将分析扩大到部门层面,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该研究还指出,与区域价值链相关的好处更高。此外,贸易中的功能专业化在促进增长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促进全球价值链参与和加强国内基本面的政策应该是各国进一步从贸易中受益的目标。
接着,门柯平博士介绍了另一篇全球价值链领域相关文献《Participation in GVCs and CO2emissions》。该论文发表于《Energy Economics》2019年第19期。论文试图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探讨二氧化碳排放的决定因素。虽然已有研究考察了横向专业化和行业间贸易交易的作用,但以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垂直专业化和行业内贸易交易在影响CO2排放中的作用。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使用了62个国家和地区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对人均CO2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总体经济水平和大多数行业的人均CO2排放量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倒U型关系;(2)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呈N型关系;(3)CO2排放量的良性驱动因素包括R&D、节能和人口控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GDP或GVC参与度较低的国家预计在短期甚至中期内会经历二氧化碳排放恶化的情况。然而,这一趋势可以通过更多的研发投资来缓和甚至逆转。
赵景瑞博士分享了《Variety of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21年第2期。本文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前期和生产阶段的地理位置和组织结构如何有助于引导企业的创新发展。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和创新战略的模块化成熟度矩阵,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价值链研究方法。这两种观点的结合使得全球价值链创新产生的两个关键维度得以概念化和评估:价值链阶段的地理分散和领先企业对运营的控制。对这两个维度交叉的研究导致了全球价值链中四种不同创新模式的识别。来自制药、自行车、设计家具和葡萄酒四大全球制造业的证据表明,领先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周期是由其运营的全球价值链的特定结构决定的。
辛龙博士围绕资源型产业这一主题,分享了《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land green efficiency in China:Evidence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ies》。该论文发表于《Ecological Indicators》2020年第113期。该文在同时考虑能耗和不良产出的情况下,利用基于Slaks的测度(SBM)-不良产出模型对中国198个城市2007-2015年的工业用地绿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利用空间收敛方法分析了工业用地绿地效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ILGE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平均ILGE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时间上看,自2007年以来,所有城市的平均ILGE逐渐下降,并在2013年降至最低值。然而,ILGE在最后两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大多数ILGE值较高的城市似乎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得分为1.00的15个城市占总得分的8.6%,表明它们在所有研究年份的样本中效率最高。黑龙江省的ILGE排名最低,75%的城市位于ILGE排名的倒数30位。2013年以来,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呈现出σ趋同的短期不稳定特征。所有地区都存在绝对和有条件的β收敛,表明效率较低的城市与领先城市相比增长速度更快。
王慧博士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介绍了《Does the expansion of the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a improve the air quality?—Evidence from China's Jing-Jin-Ji region and surrounding areass》。本文出自《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年第706卷。为了弄清楚扩大空气污染联合防控合作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本文使用断点回归设计(RDD)来对原始的“2 + 4”城市和新增的22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合防控核心区域的扩大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原始核心区域中的2 + 4”城市要比新添加的22个城市大。联盟扩大后空气质量的改善归因于跨区域环保机构的统一协调监督,从而减少了“搭便车”行为;加强联盟成员的监督和参与者的精神治理,提高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绩效。因此,建议在大气污染区域联合防治成熟后,城市应适当扩大联盟范围,合理控制和加强区域联盟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巩固区域间联盟的成果。区域联合防治空气质量改善。
最后,闫新杰博士介绍了一篇CGE模型相关的文献《Scenario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China’s nuclear power policy based on the Paris Agreement: A dynamic CGE model》。在2020年生效的2016年巴黎协定中,中国承诺减缓碳排放的增长,增加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份额。为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同一背景下不同核政策的效果,弥补该领域政策比较的不足,本文创新性地将传统的核电与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发展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提高技术水平(TC)、实施价格补贴(PS)和征收能源税(ET)三种不同的政策进行了模拟和比较。这些场景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从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应该对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充满信心,核能产业作为可以推动发展的新能源,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第二,提高科技水平,使转换效率达到40%,在这些场景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大,对提高核电的影响较小。第三,在这些情景下,0.4元/千瓦时的政府补贴对核电的影响最大,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第四,在这些情景下,能源税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最大,而对增加核电份额的影响最小。最后,我们将不同的核电政策结合起来,以满足政府不同的发展目标。
博士研究生寇明龙汇报论文中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讨论气氛严谨,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针对自己在论文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颇丰。
通讯员:闫新杰
校对:靳春丽
审稿:丁辰鑫
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