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一讲

2021年09月09日 19:17  点击:[]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一讲

2021936上午103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博士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一讲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和腾讯会议(会议号:250 416 194396 996 765进行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罗万云、赵向豪、向仙虹,博士研究生沈云鹏、赵景瑞、郭卫香、原伟鹏、王慧、辛龙、玉侎提、闫敏、肖涵月、门柯平、闫新杰、寇明龙、郭秋秋、马点圆、赵燕、杨泽东、夏学超,硕士研究生马燕、叶力、崔青、李腾腾、张策、王芝炜、靳春丽、豆勇芳、王凤逸、黎炯婵和丁辰鑫,共计32人。

孙慧教授介绍中

会议伊始,孙老师向大家介绍介绍罗万云、赵向豪和向仙虹三位博士后,每位博士、硕士进行自我介绍并讲述对新学期的寄语。随后孙老师邀请毕业生刘晓燕和谷魁英与大家见面,并分别和大家交流毕业心得和清华大学学习体会。接着孙老师总结暑期工作,主要包括聚焦2030前碳达峰和2060前碳中和主题,查阅研究相关国内外经典文献和近三年最新前沿高被引文献,关注了解双碳目标、全球价值链、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动态并开展相关研究。最后各位博硕士汇报暑期文献综述、前沿文献单篇研读笔记以及现期科研进展情况,孙老师对其做出评价并总结。

在读博士后向仙虹讲解了论文《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结合中国中长期规划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学术文献,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新技术研发和投入使用周期,利用中国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库( China high resolution emission gridded databaseCHRED),自上而下(基于中国中长期排放和强度目标并参考IPCC-SSPs排放情景)和自下而上(基于CHRED50km网格分部门排放,利用空间公平趋同模型),建立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2020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路径(CAEP-CP1.1)CAEP-CP1.1表明,中国2027年左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为106亿t,达峰后经历57年平台期,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5亿tCAEP-CP1.1空间格局(50km)2030年和IPCC排放情景基本一致,但2060年差异较为显著,主要由于CAEP-CP1.1是基于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相比IPCC情景减排力度更强。2060年排放格局下,中国基本实现超低排放,绝大部分区域(50km×50km)排放量都低于100t,而在IPCC的情境下,中国2060年仍有不少区域排放量超过1000tCAEP-CP1.1空间化排放数据可与IPCC-SSPs(0.5°网格)比对和分析,路径数据可实现部门、区域对标分析和横纵向比较,国家-区域-部门-网格数据联动和双向反馈,可追溯性强(可分析每个50km空间网格分部门排放和相关参数),便于根据实际发展、国家重大决策变化和认知提升等动态调整和迭代升级路径数据,有利于决策者在国家-区域-部门层面模拟和推演不同政策措施下的排放情景,为二氧化碳排放管控科学化、精准化提供重要支撑。

博士研究生辛龙分享文献中

在读博士研究生原伟鹏讲解了论文《基于MGWR模型的中国城市PM2.5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第41卷第6期)文章基于全国297个地级市2018PM2.5浓度数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PM2.5浓度的作用尺度与影响效果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MGWR模型适用于中国地级市PM2.5浓度影响因素研究。在作用尺度上,人均GDP、技术支持水平作用尺度最大,其次是相对湿度、居民地比重、人口密度与风速,降水量、第二产业比重、植被覆盖状况、温度与能源消费强度作用尺度最为局限。在影响效果上,相对湿度、人口密度与居民地比重全部为正向作用;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主要为正向作用,分别占总样本的70.71%64.98%;风速、温度既存在正向作用也存在负向作用,空间上呈两极分化,其中正向作用分别占总样本的49.83%57.91%;降水量、植被覆盖状况主要为负向作用,分别占总样本的91.58%69.70%;人均GDP、技术支持水平全部为负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于中国城市PM2.5浓度的影响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

在读硕士研究生丁辰鑫讲解了论文《基于基准值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30卷第11期)文章借鉴已有的环境责任核算研究,碳排放责任应同时符合标准化原则、一致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以实现尽可能有效促进多方碳减排行动的目标。目前现有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法主要有生产者责任法、消费者责任法和各类责任分摊法,但这些方法均尚存争议,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原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在对已有的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碳排放责任分摊的新方法“基于基准值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法”。新方法基于产品碳排放基准值划分排放责任,在能耗与材耗的问题上统一了核算边界,并且在使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实现了其排放责任与可采取的减排行动相对应,形成了核算生产和消费各环节碳排放责任的框架体系。在这一框架下,生产者追求生产时的节材与高效,而终端消费者则追求减少非生产能耗和高碳产品的消费。同时,通过管控消费领域的碳排放责任即可实现对全社会直接碳排放的控制,避免了碳排放配额对生产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新方法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促进中国生产和消费两侧的碳减排行动,也为国际社会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提供了新视角。

此次文献交流进行了两天,每位在读博硕士认真分享了其暑期文献综述和前沿文献单篇研读笔记。大家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主题,对各国概念界定、实现时间轴、预测方法、实现路径、主流模型、技术手段、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团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大家通过本次会议总结了暑期的快乐和充实,并在对文献的深入讨论中互相学习期待新学期的共同成长。

(通讯员:王芝炜)

2021.09.0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