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
2020年11月16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博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讲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进行,参加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包括线上、线下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博士研究生向仙虹、赵景瑞、原伟鹏、闫敏、谷魁英、王慧、肖涵月、门柯平、闫新杰、寇明龙,硕士研究生庄真懿、马点圆、郭秋秋、扎恩哈尔·杜曼、崔青、李腾腾、李晓琪、张娇宁、邓又一、张策、王芝炜、靳春丽、豆勇芳、王凤逸、黎炯婵、丁辰鑫,共计27人。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详细讲解了《Recycling carbon tax for inclusive green growth: A CGE analysis of India》(《Energy Policy》,2020年第8期)一文。论文以印度为研究对象,基于碳税作为减少碳排放最直接的价格工具并未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青睐,因为虽然碳税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非常有效,但它同时导致GDP下降,在经济增长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存在一种一定权衡这一现实背景,通过采用递归动态CGE模型,探讨碳税能否实现经济增长、包容性和绿色之间的三重红利路径。该文将包容性绿色增长分解为GDP(经济)、收入分配(包容性)、CO2排放总量与碳强度(绿色)三个维度,探究碳税这一政策实施对三重红利的实现路径,对团队研究具有一定的思考与启示。
博硕士研究生学术沙龙分享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汇报了《Picking ‘Winners’ in Space: Impact of Spatial Targeting on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20年第10期)一文。论文考察了中国产业扶持政策的空间格局及其对企业生产率的分配影响,并开发了单独的代理变量来衡量三种流行的政策工具(补贴、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首先,我国产业扶持政策往往表现出突出的空间特征,即受到扶持的企业多集中在落后、密度较低的城市。考虑到产业政策的潜在内嵌性、未观察到的异质性和企业动态,分位数回归技术表明,更密集的产业支持会导致:(i)业绩较差企业生产率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尤为明显;(ii)绩效较好的企业的生产率略有提高,但仅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呈现上述特征。反事实分析进一步揭示,寻求一种替代性的、空间产业鼓励政策将使总体平均生产率提高14-16%,但也会显著加剧地区不平等程度。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China can peak its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before 2025: Evidence from industry restructuring》(《Energy Economics》2018年第73卷第6期)一文。论文通过提出一种新的经济碳排放就业多目标优化模型,对我国碳排放轨迹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优化结果表明,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在2022年至2025年达到峰值,最有可能出现在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21-11.56gt。在追求这一峰值(2013-2030年)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6.1-6.4%之间,就业率仍将保持在每年约0.24-0.51%的水平。此外,根据2013-2030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轨迹,中国煤炭消费在2013年达到峰值,而石油消费将在2023-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
2020级博士研究生闫新杰分别介绍了前沿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追踪情况,并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一文;2019级硕士研究生邓又一分享了《温度变化对中国工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10期)一文;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凤逸分享了《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特征与碳减排路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7期)一文。经过交流,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去探讨科学问题,思想碰撞中获益匪浅。
通讯员:王慧
2020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