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三讲
2020年6月1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术沙龙第十三讲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有新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向仙虹、赵景瑞、闫敏、原伟鹏、郝晓、辛龙、肖涵月、王慧、玉侎提,在读硕士研究生扎恩哈尔共计11人。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中国重点城市群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软科学》2020年第4期)。研究构建了城市群异质性视角下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框架,并采用5大重点城市群2000-2016年的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基准构建空间随机时间固定效应下的SDM。结果发现:重点城市群的雾霾污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性,但溢出程度存在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工业集聚与雾霾污染呈“N”型曲线关系;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为正向线性影响;成渝工业集聚与雾霾污染呈倒“N”型曲线关系。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介绍了《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趋势及其影响因素:2007-201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3期)。测度和分析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首先根据产业份额的绝对变动,对制造业空间转移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初步探析;其次借助制造业区位熵的相对变动,测度分行业空间转移的特征;最后综合考虑生产要素、区位要素和全球化因素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各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最为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从东部向东北、中部地区转移,同时还存在区域内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区域内,区域间的转移并不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交通条件是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推动力,而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劳动力要素和市场规模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因素;资本要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因素均能带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转移。研究创新:在考虑行业异质性、空间依赖性的条件下,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问题展开立体式研究。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对该文献分享进行了补充,深入探讨了“污染转移”和“污染集聚”在概念界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慧介绍了《财政激励、环境偏好与垂直式环境管理——纳税大户议价能力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11期)。研究从纳税大户的角度出发,揭示了财政激励在已有的“块块式”环境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财源的建设和维护是地方政府财政激励的基本体现,其中纳税大户是重要保护对象,这些纳税大户可能在地方环境治理中拥有着强大的议价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地区污染密集型企业中纳税大户占比越大,地区污染增长越快。路径分析结果发现,纳税大户能够减弱环境规制的效果,意味着纳税大户能够一定程度地豁免于环境规制;同时,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这些纳税大户直接财政补贴,而是通过税收征管上的优惠给予其一定的隐性补贴。根据增值税、营业税分成的分样本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分样本回归发现,在财政激励较弱和环境偏好较强的地区,纳税大户的污染效应明显减弱。因此,未来环境治理应加快推进深化环保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前者的目的是弱化地方财政激励对环保职能的正常履行的影响,后者的目的是强化地方政府环境质量偏好。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慧分析文献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介绍了《公众参与下政府与游戏企业发展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20年第5期)。研究针对我国越来越多青少年沉迷虚拟网络游戏而影响社会风气的问题,考虑政府监管与公众的监督,构建政府、公众、游戏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建立复制动态方程,得到不同情形下政府、公众和游戏企业的演化稳定策略;并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监管成功率对政府与游戏企业防沉迷机制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监管成功率对游戏企业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不同情形下,政府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对游戏企业采取不同策略进行有效监管。从短期角度来看,无论政府采取何种策略,公众与游戏企业会考虑自身利益而选择“不监督”和“不设置防沉迷机制”;从长期角度来看,在没有政府监管情况下,公众与游戏企业依然会主动选择“监督”和“设置防沉迷机制”。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文献分享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介绍了《Chinese CO2 emission flows have reversed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年)。研究旨在评估金融危机后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新变化及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对碳的影响。利用最新的社会经济数据集来编制中国2012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MRIO)。应用环境扩展的投入产出分析和结构分解分析(SDA)来研究2007年至2012年中国国内和对外贸易中所体现的CO2排放变化背后的驱动力。研究发现,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出口中的排放量在2007年至2012年期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和效率的提高。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郝晓介绍了《人工智能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5期)。研究使用International Robot Federation提供的机器人数据、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企业数据构成了研究使用的高度细化的微观企业数据,在实证层面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数据跨度为2000—2013年。研究的主要结论是:①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且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后仍然显著。②人工智能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企业。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 人工智能对中国参与价值链的促进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④人工智能对价值链参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实现:一是替代从事低端环节生产的劳动力来降低企业成本;二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⑤针对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会显著促进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因此 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重视创新发展,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契机,减少人工投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助力中国企业以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2018级博士研究生郝晓文献交流中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介绍《文化和制度上的距离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来自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证据》。研究考察了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关系中的作用。我们使用2002-2016年间中国与99个贸易伙伴(其中38个沿“一带一路”沿线)之间产品级别的双边贸易数据估算了扩展引力模型。使用泊松广义估计方程(GEE)计量经济学方法我们发现,首先,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阻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其次,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β系数进行比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对文化距离的变化比对制度距离更敏感。第三,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国家相比,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对文化距离变化的敏感性较低,但中国从其贸易伙伴的进口除外。制度距离的贸易效应表明,中国与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没有区别。最后,“一带一路”倡议的宣布的确降低了文化距离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贸易抑制作用,同时使中国 出口对机构距离的敏感性。这项研究最终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相关的文化交流最终有助于无障碍贸易和深化合作。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文献交流中
会议结束之际,孙慧教授鼓励同学们分享高质量前沿研究,形成热烈讨论、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并对以后的文献交流与论文进展报告工作的时间和内容进行了部署安排。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学术交流,同学们的学术讨论热情与思想火花碰撞丝毫不亚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肖涵月)
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