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
2020年4月27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术沙龙第八讲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有新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向仙虹、赵景瑞、谷魁英、闫敏、原伟鹏、郝晓、王慧、肖涵月、辛龙,在读硕士研究生扎恩哈尔和邓又一共计12人。
会议伊始,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慧介绍了《环境规制强度测算方法研究新进展及展望》(《国外社会科学》2020年第二期)。该文章指出环境规制强度测量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环境经济领域实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使用不同测算方法得到的环境规制强度指标常使研究结论相互冲突。文章从污染减排成本、污染减排绩效、政府干预、参与多边环境协定、直接规制政策等视角对现有环境规制强度的主要测算方法进行总结,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缺陷,最后就环境规制强度测量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以对该文章介绍进行补充,并和同学们展开深入探讨,就目前环境规制测度存在得困难、缺陷以及后续研究展望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结合这篇文章,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还介绍了由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发布的《2018环境绩效指数》。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文献交流中
紧接着,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concent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a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and wavelet analysis》(《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2019年第11期)。文章结合大数据和小波分析,以2015-2018年YRDUAPM2.5小时浓度为基础,研究了PM2.5及其影响因子(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PM2.5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的阶梯状下降,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多尺度变化。宏观上,2015-2018年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一年内呈U型分布。从微观上看,它有4个阶段的年变化(1-3月、4-6月、7-9月、10-12月),突变事件主要发生在冬季。PM2.5有两个主导期,一个是250-480天的年周期,一个是130-220天的半年周期,且PM2.5与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呈时间尺度相关。在气象因子中,PM2.5与风速、降水、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较宽的时间尺度上。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为今后的联合防治提供参考。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介绍了《多维距离下中国省际贸易空间面板互动模型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3期)。文章采用1998—2011年中国29个省份间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互动模型,从多维距离的视角,分析了影响中国省际贸易的“推力”、“拉力”和“阻力”。针对数据的时空分析表明,中国省际贸易在流出和流入方面存在着不对称性、不均衡性、邻近性和空间关联性。模型分析表明:源地和汇地的工业增加值比例对省际贸易有着正向影响;汇地的地方保护行为严重妨碍外地货物流入该地;在所有距离因素中,地理距离阻碍省际贸易,且影响最强;省份间的经济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省际贸易,产业距离对省际贸易有利,技术距离则无显著影响。本文认为,除了传统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破除地方保护等措施外,为了促进省际贸易,还需提高产出增加值,突出省份间的产业特色,并理性看待省份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介绍了《官员更替、政策不确定性及其经济效应》((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年第2期)。文章基于地方官员更替引起政策不确定性的理论视角,系统性地梳理已有研究脉络,提炼出官员更替产生不确定性的理论逻辑,进而依次从官员更替对宏观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财政金融政策与行为、企业运营存续与市场风险、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应对官员更替的不确定性等话题进行了总结与述评。论文构建起官员更替产生不确定性,进而对企业等辖区微观主体动机与行为产生影响的逻辑框架。总的来看,中国官员更替引发政策不确定性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文献交流中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介绍了《美国税改对全球生产格局的重构效应研究—基于生产长度和嵌入位置视角》(《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论文运用了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与生产分解模型的嵌套链接,构建了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与嵌入位置两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评估了美国税改对全球生产格局的重构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美国税改将延伸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边生产长度,缩减美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边生产长度。第二,美国减税将增进中国上 游度与下游度,美国呈相反态势。第三,美国税改对中国的纺织业、汽车业及电子业的生产长度均有促进作用,而对美国这三大行业的生产长度均有抑制效应。第四,中国的纺织业、汽车业与电子业的嵌入位置均有所增长,而美国这三大产业则有所减弱。总体而言,特朗普减税缩减美国生产长度,减弱其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却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延伸,推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攀升。
2018级博士研究生郝晓介绍了《国内价值链与技术差距——来自中国省际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6期)。论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将省份两两配对进行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了地区间技术差距,而在考虑国内价值链贸易之后,区际双边贸易则扩大了地区间技术差距,反映出国内价值链贸易主导了区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缩减效应;这一结论在以方言异同、遗传距离、地理距离为工具变量的内生性检验中仍然成立。生产率动态分解进一步显示,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效率的空间收敛是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内价值链贸易的技术差距缩减效应在初始技术差距较大的省份间、国内价值链位置差异较大的省份间以及东部和中西部省份间更强。最后,纳入全球价值链后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对全球价值链贸易参与不平衡带来的技术差距具有矫正作用,而传统区际贸易则放大了传统对外贸易依赖差异造成的技术差距。总体而言,本文从国内价值链这一全新视角为探索新时代中国技术差距收敛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2018级博士研究生郝晓文献交流中
最后,2019级硕士研究生邓又一介绍了《How 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fluence China’s carbon productiv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年2月)。论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首先测量并分析了碳生产率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中国的碳生产率经历了几次波动。总体而言,碳生产率目前处于稳定的上升阶段。根据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碳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空间相关性,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阈值。随着环境监管强度从弱到强的变化,其对局部地区碳生产率的作用将受到影响,并从负面变为正面。在邻近地区也会看到类似的效果。目前,中国环境法规的平均强度尚未达到此阈值。东部地区的平均环境监管强度最接近其阈值,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强度远未达到其各自的阈值。通过实施适当的环境规制对提高中国碳生产率具有巨大潜力。
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同学们的学术讨论热情与思想火花碰撞丝毫不亚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肖涵月)
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