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

2023年04月18日 13:55  点击:[]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

2023418日上午10:0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地硕士研究生小组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在新疆大学红湖校区科技楼612室线下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张贤峰、孙勇、唐静、邱朝乐、祝树森、杨巨星、许路瑶、罗添、童乔莉、张学峰和张贝贝,共计11人。

 

参会人员

首先,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贤峰分享了论文《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制造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8期)。该文章利用双重差分法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扶持政策显著提高了能源效率。研究发现:(1)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的实施对提升入选地区的制造业复杂度有显著作用;(2)扶持政策在宏观层面通过产出调整促进制造业升级,在微观层面通过降低高技术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利润率、激发企业生产和研发积极性,促进制造业转型;(3)异质性结果表明政策效果在非集中供暖地区和非森工城市更明显,非国有企业享受到的政策红利更多。

2021级硕士研究生孙勇接着分享了论文《产业集聚、集聚外部性与企业减排——来自中国的微观新证据》(《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5期)。该文章利用2000-2007年中国企业污染排放和工业企业匹配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了产业集聚与企业减排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区分了不同集聚模式的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且这主要是专业化集聚带来的,多样化集聚对企业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2)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对融资能力较弱、非出口、污染行业和环境规制较强地区企业的减排效应更强。(3)深入集聚外部性,通过专业化集聚释放的劳动力蓄水池、中间投入共享和知识溢出三个外部性降低中间品价格、改善企业生产率、提高企业污染处理技术水平是产业集聚实现企业减排的重要机制。文章为现阶段中国产业集聚特别是专业化集聚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微观新证据。

2021级硕士研究生唐静分享了论文《黄河流域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地理研究》2023年第4期)。文章以黄河流域100个城市市辖区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索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同时关注异质性和影响机制。从整体上看,黄河流域城市市辖区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异质性分析发现,位于黄河流域上游的城市,单中心结构有利于碳减排,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城市,多中心结构有利于碳减排;小城市通过紧凑单中心结构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大城市发展多中心结构有利于碳减排。在交通机制分析中发现,存在黄河流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降低平均通勤时间和汽车数量,从而降低碳排放量的机制。

2022级硕士研究生许路瑶分享了论文《Does green finance regulation improve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Evidence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Renewable Energy2023年第208卷)。文章借鉴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和创新试验区政策,旨在从企业层面研究绿色金融监管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地区企业可再生能源效用在监管下得到增强;融资约束和企业数字化是绿色金融政策刺激企业可再生能源效用的经济渠道。

 

硕士研究生许路瑶分享文献中

最后,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巨星分享了论文《Digital economy, entrepreneurship and energy efficiency》(《Energy2023年第269卷)。文章将企业家精神纳入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影响能效的主要路径和理论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能源效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是可靠的。第二,非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第三,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资源型城市和中部地区的样本中,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东、西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的样本中,这一作用并不明显。第四,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能效的重要机制,而创业精神则不是。第五,从收敛模型检验可以看出,能效的区域收敛性客观存在,而数字经济成为促进其区域收敛的助推器。

在本次学术沙龙分享会中,各位汇报的同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分享了优质文献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每位同学也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自己阅读文献的心得,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通过分享文献,交流见解,大家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通讯员:杨巨星

校对唐静

审稿:孙勇

2023.04.1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