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五讲

2023年03月29日 13:43  点击:[]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五讲

2023329160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五讲以线下的方式在科技楼615会议室进行。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辛龙、肖涵月、闫新杰、寇明龙、门柯平、杨泽东、夏学超、马点圆、赵燕、王芝炜、丁辰鑫、宫圆圆、杨伟艺、王娇,基地全体在读硕士生列席旁听,共计29人。

 

全体参会人员

首先,2021级博士研究生杨泽东分享了论文《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carbon market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ENERGY2022年)。本文全面分析了碳市场在能源绩效和碳排放效率中的作用,并深入分析了其内在机制。采用了基于超的测量(EBM)模型,该模型同时包含两个径向距离函数,使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在碳排放效率测量方法方面具有新颖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碳排放效率普遍较低,提高碳排放效率是本届政府的主要任务;技术创新机制是促进我国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绩效提升的中间渠道,表明政府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引进最新技术,以刺激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技术进步是碳市场建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碳市场在能源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2021级博士马点圆分享了论文《“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跨界污染后果》(《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临河县政府、省级政府与污染企业的理论模型,将中国特色的“以地谋发展”模式引入传统跨界污染模型,刻画了下游临河省界县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政策引致跨界污染效应的微观机制。实证方面,本文选取位于中国20条主要跨省河流沿岸的省界县,结合中国土地出让微观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等,验证了理论假说。研究发现,具备跨界污染条件的下游临河省界县聚集了数量相对更多的水污染密集企业。本文的研究补充了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研究,不仅为全面理解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经济社会后果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推动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和跨界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博士研究生马点圆汇报论文中

2020级博士寇明龙分享了论文《全球价值链嵌入是否降低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兼论产业数字化的调节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22年)。本文指出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上看,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呈“倒U”型,但样本期内大部分产业部门尚未越过拐点,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隐含碳排放的促进阶段;同时全球价值链后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行业异质性显示,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和后向嵌入均对技术密集型行业隐含碳排放的减排效果更强。从调节效应上看,产业数字化提前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由增加变为下降的拐点。本文提出,深度融入全球化,促进产业部门技术升级以及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等是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有效措施。

2020级博士门柯平分享了论文《中间消费如何影响GVC位置?——中美比较》(《China Economic Review2020年)。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测算了中国和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发展了一种新的二元结构分解方法,从中间消费的角度来分析两国GVC地位差异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正在远离最终用户和主要因素,而美国正在走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中美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差距正在扩大。(2)中美GVC地位的差异约有40%可归因于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其余60%与两国同行业GVC地位的差异有关。(3)从家庭、政府和投资者来看,中国的三大产业都比美国的GVC位置更深,但它们形成的原因完全不同。国内直接效应是资源产业的主要原因,乘数效应是制造业的主要驱动力,国内联动效应是服务业的主要因素。(4)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同角色导致了两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消费系数的差异,产业间的非对称互动最终导致了两国产业GVC地位的差异。

2022级博士王芝炜分享了论文《Can Technology Solve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Evidence from Chinas War on Air Pollutio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20年)。文章指出,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方官员被赋予强有力的激励,以实现某些经济和社会目标,这将他们在这些目标上的表现与他们的晋升联系起来。虽然这种激励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但它创造了作弊的动机。社会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识到政府将权力交给官僚官员所固有的主体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丰富的理论文献概述了复杂的契约,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激励机制相一致。另一种可能更强大的解决方案是找到一种可以大大减少代理的隐藏操作范围的技术。研究发现,政府将权力下放给官僚官员,这使得政府机构固有的委托代理问题。中国污染数据质量的案例表明,公共部门的强力激励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当地方官员获得强烈的表现更好的激励时,他们也有操纵数据的动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实时监控的采用为解决这个缺点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工具,自动化监控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数据质量。自动化后更可靠的信息似乎已经促使更多的人对污染采取回避行为,这意味着具有潜在的重大福利收益。

最后,2022级博士杨伟艺分享了论文《The emerging driving force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Does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matter?》(《Energy Policy2022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了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数字化转型,对能源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和20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调查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规模和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能源消费规模的扩大,优化了能源消费的结构。本文主要有三方面贡献,首先,基于数字经济产业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使得从规模、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角度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成为可能。并对“能量反弹效应”的理论进行了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其次,本文从基础数字环境、数字化工业化和工业数字化三个方面,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本文探讨了数字经济的影响在统一框架下发展能源消费的规模和结构,研究其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为经济数字化条件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从前沿研究对象、方法、数据、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通讯员:杨伟艺

校对邱朝乐

审稿:孙勇

2023.3.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