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第五讲
2022年9月26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第五讲以线上的方式在腾讯会议进行。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肖涵月、辛龙、闫新杰、寇明龙、杨泽东、夏学超、马点圆、赵燕、王芝炜、丁辰鑫、宫圆圆、王娇,共计12人。
博士研究生马点圆汇报论文中
首先,2021级博士研究生马点圆分享了论文《The effects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on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2年第80卷),研究以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为基础,揭示了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城乡环境不平等,并强调了公众环境关注(PEC)在城乡环境不平等中的作用。通过一系列调节变量和工具变量回归,研究结果发现:(1)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分布广泛,空气和水污染强度(PI)往往高于城市地区;(2)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PI往往较低,产业集聚降低了每个企业的PI;(3)PEC可以通过影响政府监管行为,包括促进政府关注环境问题,增加政府对环境管理的投资,改善政府监管,从而减轻城乡污染强度的差异。
2021级博士杨泽东分享了论文《Effectiveness and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n haze pollution control: Evidence from 284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2年第86卷),该研究旨在利用2008-2018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协同治理对雾霾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将31个省划分为10个协作治理区域。第三,通过GTWR模型研究了协同治理对减少各区域雾霾污染的时空异质性,并通过“搭便车”效应详细解释了协同治理异质性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协同治理对减少雾霾污染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政府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协同治理水平每增加1%,PM2.5浓度降低5.658μg/m3。协同治理效应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趋势和区域差异,由于环境法规的更新,各协同治理区域的雾霾控制效应基本呈现出波动趋势。发达地区对雾霾污染的控制效果较好,东部沿海地区优于其他地区。“搭便车”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协作治理相似;“搭便车”效应在欠发达地区和地形特殊的地区更为明显。中央政府的监督对于加强区域协作治理和避免“搭便车”效应至关重要。同时,有必要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监管规则来完善区域协作治理。
2020级博士寇明龙分享了论文《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理论与实证》(《财贸经济》2022年第6期),文章将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从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两个维度,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碳减排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WIOD数据库测
算了全球43个经济体54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并通过构建动态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减排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全球价值链嵌入显著地降低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发展中经济体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其行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发达经济体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则不明显;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位于链条上游和下游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非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但不利于低技术制造业的碳减排。机制检验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不仅有助于节能和减排,还能通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两个途径对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
博士研究生辛龙汇报论文中
2019级博士辛龙分享了论文《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synergy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under consideration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2年第322卷),文章以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调查不同政策组合的异质性,并采用贝叶斯非参数广义加性分位数方法进行差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调控政策协同作用对不同水平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环境调控政策协同作用对碳排放的影响在低五分位数呈倒u型趋势,即在转折点前表现出“绿色悖论”效应,在转折点后表现出“减排”效应。然而,环境调控政策协同作用对碳排放的影响在高五分位数处表现出显著的n型趋势,即在第二个转折点之前表现出“减排”效应,在第二个转折点之后表现出“绿色悖论”效应。此外,环境监管政策组合对减少碳排放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博士研究生王娇汇报论文中
2022级博士王娇首先对《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最新发表的文献进行了介绍,接着,分享了论文《Estim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carbon-emission efficiency of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年第371卷),文章开发了一个理论模型的碳排放效率,估计效率在30个中国30个省份在2001年和2019年之间使用一个扩展松弛测量,调查效率的时空演化,并解释区域差异使用σ和空间效率β收敛测试。主要结论如下:(1)2001年至2019年,中国作物生产的碳排放量从198.8万吨增加到246.0万吨。2015年,排放量达到2628万吨的峰值。农业材料(33.9%)、秸秆燃烧(26.6%)、稻田(26.5%)和土壤管理(13.0%)的排放比例按此顺序下降;(2)2001年至2015年,全国作物生产碳排放效率从0.802下降到0.729,2019年达到0.868,表明实际与理想排放的差距先扩大,后缩小。高效省份首先集中在中国南方,并逐渐聚集在中国的东北、东部和西北地区。(3)东西地区的σ收敛。所有区域均出现条件β收敛,空间交互作用对收敛有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利用当地的解决方案来提高省份的效率,而利用空间溢出和收敛性可以缩小不同省份之间的效率差距。
最后,2022级博士王芝炜分享了《Applied Energy》期刊最新发表的文献,并介绍了文献《Analysis of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from agroecosystems in Tarim River Basin, China: A pathwa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Applied Energy》2022年第325卷)。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构建指标系统,利用贝叶斯网络和Tapio模型,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TRB)能源碳排放的时空特征、驱动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89年至2018年,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TRB的能源碳排放量有所增加(0.75 tCO2/capita per year)。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TRB中能源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低水利用效率(水)和GDP快速增长。虽然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其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TRB的能源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66.08 tCO2/capita),然后在随后几年下降。TRB中能源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大大增加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水资源利用和经济结构决定了能源碳排放的变化。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找到每篇文章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为后续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通讯员:马点圆
校对:王芝炜
审稿:丁辰鑫
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