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第四讲

2022年09月20日 16:52  点击:[]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第四讲

2022919日下午183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第四讲以线上的方式进行。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闫敏、肖涵月、辛龙、闫新杰、寇明龙、门柯平、马点圆、赵燕、杨泽东、夏学超、王芝炜、丁辰鑫、宫圆圆、王娇,共计15人。

博士研究生宫圆圆汇报论文

首先,2019级博士肖涵月分享了论文《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制造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8期),文章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型双重差分法研究扶持政策对当地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对交错型双重差分法的处理效应异质性进行充分讨论,同时阐述了扶持政策对于缩小区域间制造业和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度。本文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的实施对提升入选地区的制造业复杂度有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扶持政策在宏观层面通过产出调整促进制造业升级,在微观层面通过降低高技术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利润率、激发企业生产和研发积极性,促进制造业转型。异质性分析显示,政策效果在非集中供暖地区和非森工城市更明显,非国有企业享受到的政策红利更多。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源枯竭城市扶持政策在缩小制造业发展差距上的贡献为 1.12%,在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上的贡献为0.56%。本文的结论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效果的研究。

2020级博士闫新杰分享了论文《中国的挑战:全球温控目标从2°C1.5°C的战略调整》(《管理世界》2019年第35期)。文章基于中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集成模型(CE3METL,从排放路径、能源重构和经济影响3个维度对比分析和阐释了全球温控目标从2℃到1.5℃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涵义,得到如下结论:1)中等可能性的2℃目标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峰值水平较照常情景下低20亿吨左右,1.5℃目标则要求碳排放从当下开始急剧下降,且最早到2060年前后实现近零排放;21.5℃温控目标要求20102100年的平均能源消费量降至2010年的65.1%,且负排放技术将成为能源重构的重要力量,2100,其供能份额可达44.5%49%,但这是以"挤出"风能等其他非化石能源技术的发展空间来实现的;3)对比2℃目标,1.5℃目标下的平均社会碳成本要高出约350/,2020年的水平将超过600,这一门槛值较2℃目标至少提前了20年。对比中等概率下的2℃和1.5℃气候目标,后者的经济损失较前者高出近8%,而负排放技术可将同等目标下的平均经济损失最高降低69.3%

2020级博士门柯平分享了论文《全球价值链嵌入是否降低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兼论产业数字化的调节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22年第3期),文章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数字化对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呈“倒U”型,但样本期内大部分产业部门尚未越过拐点,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隐含碳排放的促进阶段; 同时全球价值链后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行业异质性显示,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和后向嵌入均对技术密集型行业隐含碳排放的减排效果更强。从调节效应上看,产业数字化提前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由增加变为下降的拐点。深度融入全球化,促进产业部门技术升级以及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等是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有效措施。

2021级博士研究生夏学超分享了论文《How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Recent evidence from polluting firms in China》(《Renewable Energy2022年第189卷)。文章以中国A股污染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和非相关的回归模型检验现有企业层面的环境法规是否促进了污染排放、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法规通过短期或长期外部融资对绿色金融产生积极影响,即使经过变换回归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和变换关键变量的测量,该结果仍然有效。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环境规制的影响在华东地区、制造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着;反之,中西部和国有企业的环保法规效果不佳。从事污染项目所需的融资具有约束力;它不能促进绿色金融。环境法规对绿色金融的影响因非制造业企业对绿色资金提供者的“洗绿”现象而减弱。本研究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完善环境法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等多方监督审查机制。

2021级博士赵燕分享了论文《The evolu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cluster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 2012-2015》(《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22年第181卷)。文章通过城市层面的环境扩展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了2012年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41个城市的碳足迹,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DA)捕捉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结果表明,41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碳足迹从11794亿吨(占中国总量的14.8%)增加到13296亿吨(16.6%)。超过60%的足迹集中在10个最大的城市,建筑部门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以服务为基础的特大城市。除轻工业城市和服务业城市外,生产结构的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碳足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工业转移导致了碳泄漏,其中三分之一的碳足迹体现在贸易中。我们还发现,转型期间的经济衰退减少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154.2 Mt,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增加值率在转型期间有所下降,尤其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城市。该研究强调了产业转型对低碳转型的积极影响,尽管城市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

2022级博士宫圆圆分享了论文《GHG emissions, trade balance, and carbon leakage: Insights from modeling thirty-one European decarbonization pathways towards 2050》(《Energy Economics2022年第113期),文章利用了一个大型自底向上构建的系统动力学能量模型(欧洲计算器模型)中丰富的部门细节,将其链接到一个定制的可计算一般平衡模型(GTAP-EUCalc)。模型结果表明,欧洲(欧盟27国加上英国和瑞士)越来越高的脱碳雄心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更高减少,但如果世界其他地区不回应欧洲的脱碳雄心,则会导致贸易平衡恶化,从而降低其外部竞争力的不良后果。通过比较需求和供给指标不同目标水平的不同路径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它们的不同作用:当需求侧目标保持不变时,提高供给侧努力会导致更大的排放减少和更大的贸易平衡下降;然而,保持供给侧目标不变,增加需求侧努力,在实现更大减排的同时,可以改善贸易平衡。此外,雄心勃勃的需求措施与更雄心勃勃的供应缓解措施相结合,可避免净出口遭受更多损失。这些结果表明,需要跨部门协调需求和供应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气候友好型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仅在减少排放方面,而且在避免不良贸易结果方面也有好处。研究结果还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量的增加、对外贸易平衡的恶化和欧洲碳泄漏率上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保障欧洲脱碳行动的全球有效性,需要在《巴黎协定》下开展全球合作,避免实施边境碳调整等单边贸易政策。

2022级博士丁辰鑫分享了论文《Understanding the invest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firms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Micro-evidence from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22年第75卷),文章首先稳健地探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战略投资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然后从政府与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关系、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特点、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可再生能源的反应三个角度,创新性地探索了不同维度如何调整可再生能源企业战略投资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的分析紧密依赖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特点,因此我们的结论可以为政府科学稳妥地制定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讨论气氛格外活跃,每位同学积极讨论,从论文的模型选取、方法应用、数据搜索等方面做出深入探讨,使大家收获颇丰。

通讯员:杨泽东

校对:王芝炜

审稿:丁辰鑫

2022.09.2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