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三讲
2021年3月22日上午11:35(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硕士研究生小组文献交流(硕士组)沙龙讨论笔记第三讲以线下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硕士研究生李腾腾、张策、邓又一、崔青、王芝炜、靳春丽、豆勇芳、王凤逸、黎炯婵、丁辰鑫、唐静、孙勇、邱朝乐、张贤峰、祝树森和张瀚月,共计16人。
参会人员
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贤峰分享了论文《碳绩效、碳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管理评论》2019年1月)。该研究以2009-2014年中国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并选择房地产等轻污染行业中规模相当的上市企业作为配对样本,通过构建碳信息披露指标评价体系,实证检验了碳绩效、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碳绩效越好的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而且对分类后的非财务性碳信息披露质量和财务性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碳绩效好的企业通过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增强自身的可识别性,达到将自己与碳绩效差的企业划清界限的意图。企业提高碳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财务性碳信息披露具有减少股权融资成本的效果,非财务性碳信息披露不能明显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就企业性质而言,非公有制企业提升碳信息披露质量更容易降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而公有制企业碳信息披露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关系不明显。另外,企业碳绩效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强化碳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理论上,研究结果符合关注非财务性信息披露的研究趋势;实践上,对促进企业进行低碳减排领域的投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0级硕士研究生黎炯婵分享了论文《政府环境规制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例》(《南开经济研究》2021年第4期)。该文章将“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立作为拟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主要利用合成控制法构造“反事实”状态,借助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探究“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立对污染物排放的因果处置效应及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试验区设立使得试点城市相较于非试点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但其在降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工业烟(粉)尘排放强度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从空间异质性来看,试验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效应,“长、株、潭城市群”较武汉城市圈在降低工业废水排放强度方面取得了更明显的成效,并且“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空间扩散效应也带动了接壤城市降低工业废水排放强度。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识别试验区设立降低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发现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等指标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显著。另外,基于产业结构的异质性角度,证实试验区设立促使试点城市的工业污染密集型产业内部出现“去污染化”,尤其是对降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高耗能和污染物排放密集型行业产值比重影响显著。经过一系列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所得结论依旧成立。
2021级硕士研究生孙勇分享了论文《The effects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on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2年)。由于监管资源的低效配置,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污染排放可能有所不同。该研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揭示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在企业层面带来的城乡环境不平等,并强调了公众环境关注(PEC)在城乡环境不平等中的作用。通过一组调节变量和工具变量回归,发现:(1)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分布广泛,其空气和水污染强度(PI)往往高于城市地区。(2)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往往有较低的污染强度,而产业集聚会降低每个企业的污染强度。(3)PEC可以通过影响政府监管行为来缓解城乡污染强度的差异,包括吸引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提高政府对环境管理的投资。这项研究为减少工业企业的PI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含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非正式监管在改善农村地区工业可持续绩效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0级硕士研究生丁辰鑫分享了论文《污染、健康与不平等——跨越“环境健康贫困”陷阱》(《管理世界(月刊)》2015年第9期)。文章首先构建了一个世代交叠模型,探讨了环境、健康和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将CGSS(2006)个体特征数据与地市污染数据有机嵌套,利用广义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污染是影响健康不平等的重要传导机制,由于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人,规避环境风险的能力不同,环境污染会引致差异化的暴露水平和健康效应,成为引发健康以及社会不平等新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流行病学中污染健康负担测算方法,估算了2003~2010年中国112个重点城市空气污染的健康经济负担、地区分布以及对地区间不平等的贡献度,结果显示:经济发展越落后,污染的健康经济负担就越重,且呈现出明显的累退分布,污染健康负担使地区间实际经济不平等上升了1.33%~9.919%;利用1998~2011年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进一步验证和解释了污染会通过健康影响到地区内和城乡间不平等。基于污染的“亲贫性”以及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进程中须警惕“环境健康贫困”陷阱风险。
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瀚月分享了论文《Have China's pilot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s promot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e the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sub-sector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年)。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非常重视分析排污权交易计划(ETS)的缓解效果。而对中国试点排放交易计划的减排效果的实证研究既少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文章试图从省级工业分部门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计算了2005年至2015年中国26个省的37个单独的工业子行业的碳排放,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谨慎地确定中国试点排放交易计划所涵盖的工业子行业,探讨了中国试点ETS在初始阶段(2013年至2015年)对减少碳排放的因果影响,并分析了实现减排的路径。研究采用差分法(DID)模型和DID估计法与倾向性估计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实现减排的路径。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中国的ETS试点极大地促进了所涉及的工业子行业的碳减排。根据逐年分析,这种影响呈现出整体增强的趋势。研究结果还显示,试点排放交易计划未能使所涉及的工业子行业有效地降低碳强度,在前三年中对碳强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而碳减排主要是通过工业分部门的产出减少来实现的。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收紧免费配额,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降低工业部门的碳强度。
2020级硕士研究生豆勇芳分享了论文《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年)。高污染、高能耗的中国钢铁业的绿色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理论治理转型模式对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不同影响(GPI)的理论机制。基于86家重点CISEs的环保数据2005年至2018年的环保数据,采用全球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来衡量代表绿色发展的全要素环境治理效率(TFEGE)。然后,环境监管(ER)和治理转型对86个主要CISEs的TFEGE的复合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ER与TFEGE之间存在U型关系。(2)治理转型和GPI可以显著提高TFEGE,治理转型将推进U型曲线的拐点,加速波特假设(PH)的实现,产生一个初步的复合效应。(3)治理转型与GPI的交互作用对改善TFEGE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区域经济和制造过程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它只能促进TFEGE的下行。进程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它只促进了ER的拐点,并加速了中、短进程CISE的PH的实现,产生了深刻的滞后复合效应。
本次学术沙龙充满了知识的交流和碰撞,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进一步为文献阅读方法和论文写作拓展了思路,收获颇丰。
通讯员:祝树森
校对:王凤逸
审稿:丁辰鑫
20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