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三讲
2021年12月13日下午15:3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硕士研究生文献交流沙龙讨论笔记第十三讲以线下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向仙虹,博士研究生赵景瑞、原伟鹏、闫敏、王慧、肖涵月、辛龙、闫新杰、寇明龙、门柯平、马点圆、赵燕、杨泽东、夏学超,硕士研究生李腾腾、张策、邓又一、崔青、王芝炜、靳春丽、豆勇芳、王凤逸、黎炯婵、丁辰鑫、唐静、孙勇、邱朝乐、张贤峰、祝树森和张瀚月,共计31人。
参会人员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在读博硕士研究生汇报追踪的英文TOP期刊最新刊文信息和分享经典文献。首先,由在读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期刊《Ecological Economics》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刊文情况,然后分享经典文献《The impact of fintech innovation on green growth in China》(《Ecological Economics》2022)。虽然绿色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但专门研究金融技术和绿色金融对绿色增长的影响的文献很少。文章从金融科技发展的角度,在深入分析绿色金融对绿色增长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评价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综合指标。同时,选取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金融技术创新和绿色金融对绿色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实际情况表明,金融技术创新和绿色金融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同时,金融技术和绿色金融对绿色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即东部地区的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技术创新主要通过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资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因此,金融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来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这对于大多数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博士研究生辛龙汇报论文中
在读博士研究生闫新杰《Nature Sustainability》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刊文情况,然后分享经典文献《China’s CO2 peak before 2030 implied from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of cities》(《Nature Sustainability》2019)。据《巴黎协定》,中国承诺在2030年或更早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以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或更低。通过研究2000-2016年间中国50个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发现,尽管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轨迹各不相同,但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单个城市的人均排放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的碳排放峰值出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购买力平价)约为21000美元(80%置信区间:19000至22000美元)的时候。根据中国的历史排放量,应用蒙特卡罗方法,使用库兹涅茨函数模拟人均排放量的峰值,文中预测中国的排放量将在2021年至2025年间达到每年13-16亿吨二氧化碳,比目前的巴黎目标2030年提前约5-10年。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中国城市在实现低碳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因经济结构、城市形态和地理位置而有显著差异。
在读博士研究生马点园介绍了《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刊文情况,然后分享经典文献《Pricing carbon in the aviation sector: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Volume 111)。欧洲联盟排放交易计划(欧盟排放交易计划)的政策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衡量碳定价对航空这一对气候最敏感的运输方式的影响。我们基于2010年至2016年间欧洲所有航班的样本,实施差异战略,以检验欧盟排放交易计划对排放和供应的因果影响。文章发现,相对于反事实,欧盟排放交易系统在受监管路线上减少了4.70%的排放。当样本限于短途航班,即可能存在来自其他交通工具竞争的路线(小于1000公里),排放量减少10.70%。最后,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减排率也很高(11%),但对于网络航空公司而言,其统计意义不大。总之,在所分析的时期内,欧盟排放交易系统帮助减少了每年3公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长,但并未按需要减少该部门的绝对排放量。
在读博士研究生赵燕介绍了《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刊文情况,然后分享经典文献《Recycling under environmental, climate and resource constraints》(《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Volume 67)。文章研究了受资源、气候和废物能力约束的工业部门的回收机会。为此,文章对商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建模,以考虑其生产(来自原材料或可回收材料)和消费产生的废物和温室气体(GHG)排放。研究确定了资源使用的最佳轨迹,主要取决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及其排放量。虽然回收通常被视为减少消耗对主要资源及废物的影响的机会,但这里亦考虑回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讨论由此产生的仲裁。研究描述了最优回收策略的特征,并证明了在某些情况下,回收率随时间是倒U形的,并且在社会规划程序结束时可能存在一个消费追赶阶段。最后,文章通过确定和分析一组最优税收补贴方案,讨论了模型的政策含义,该文章强调了标准环境外部性的存在以及与缺乏废物市场有关的正外部性。
在读硕士研究生邓又一介绍了《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刊文情况,然后分享经典文献《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gree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ume 297)。研究探讨中国新《环境保护法》对高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中国严格的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为检验环境法规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因果效应提供了一个准自然的实验环境。基于2010-2017年沪深两市高污染企业的环境专利申请数据,运用PSM-DID方法分析了中国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企业申请环境专利的数量有所增加,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虽然这种影响对国有企业更为强烈,但对总部设在经济更依赖第二产业的城市的公司则较弱。集中行业的公司比竞争行业的公司更有动力申请绿色发明专利。这项研究对决策者更好地在发展中国家执行环境保护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硕士研究生豆勇芳介绍了《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刊文情况,然后分享经典文献《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Issue 20 Volume 17)。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宏观政策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推进绿色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TU)。考虑到环境规制下不同的制造企业对GTU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选择不同,构建了制造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水平(GTIL)与环境规制强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值算例,进一步检验了环境管制和消费者偏好对系统决策的影响。此外,利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计量经济模型来探讨环境规制对GTIL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改善GTIL,促进制造企业的GTU效应。此外,随着环境法规的加强,销售价格下降,有利于消费者。消费者对高GTIL产品的偏好有利于环境监管下的GTU。实证分析表明,环境规制与GTIL之间存在U型关系。只有当强度达到某一阈值时,环境规制才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GTIL,促进中国制造业的GTU效应。
在读硕士研究生唐静介绍了《Globle Environmental Change》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刊文情况,然后分享文献《The policy outcomes of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on urban green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Chin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ume 66)。低碳城市试点(LCCP)政策旨在实施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按时完成碳减排目标,而且对于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DID模型识别了中国2012年实施的LCCP政策对某市(GTFP)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解释了其传导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CCP政策确实对试点城市中的GTFP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该政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与非试点城市相比,LCCP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汇效应改善了试点城市的GTFP。这一政策对非资源型大城市和东部城市的影响要大于资源型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该研究为寻求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LCCP政策的决策者提供了实证支持。
硕士研究生唐静汇报论文中
在读硕士研究生孙勇介绍了《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刊文情况,然后分享经典文献《Low-carbon development quality of cities in China: Evaluation and obstacle analysis》(《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Volume 64)。城市低碳发展已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有的研究多在国家、区域和省级层面对低碳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对地级市低碳发展质量的整体评价工作较少。从经济、社会、城市规划、能源利用、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城市低碳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TOPSIS法计算出的低碳发展质量得分,将259个城市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质量较好和中等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没有质量较好的城市。259个城市低碳发展质量平均得分为0.24,其中质量较好城市的平均得分是质量较差城市的3倍。障碍分析表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环境是制约城市低碳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而城市规划和能源利用的影响相对较弱。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讨论气氛格外活跃,大家针对自己在经典文献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进行发问,并在老师和主持人抛砖引玉下,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进一步为文献阅读方法和论文写作拓展思路,收获颇丰。
通讯员:张瀚月
校对:黎炯婵
审稿:丁辰鑫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