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一讲
2021年11月29日下午15:3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硕士研究生文献交流沙龙讨论笔记第十一讲以线下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向仙虹,博士研究生赵景瑞、原伟鹏、闫敏、王慧、肖涵月、辛龙、闫新杰、寇明龙、门柯平、马点圆、赵燕、杨泽东、夏学超,硕士研究生李腾腾、张策、邓又一、崔青、王芝炜、靳春丽、豆勇芳、王凤逸、黎炯婵、丁辰鑫、唐静、孙勇、邱朝乐、张贤峰、祝树森和张瀚月,共计31人。
参会人员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分享经典文献。首先,由在读博士研究生寇明龙分享经典文献《Smile curves in global value chains Foreign- vs. domestic-owned firms; the U.S. vs. China》(《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22年第60卷)。论文使用“微笑曲线”绘图工具,以Y轴代表增值率,X轴代表生产阶段,来识别全球价值链中外资和内资企业的增值收益、地位和相互依赖关系。以美国和中国的ICT企业的出口活动为目标,文章发现以中国为基地的内资ICT企业的价值链是一个微笑曲线,与以美国为基地的内资ICT企业的微笑曲线不同。作者发现,以中国为基地的内资ICT企业的价值链呈现为微笑曲线,与以美国为基地的内资ICT企业的倒U型曲线不同,这反映了它们在加入全球价值链时的技术专业化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异;外资企业善于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无论它们位于美国还是中国,都可以将价值链安排成微笑曲线;以中国为基地的内资企业越来越多地插入大多数ICT价值链中。所有的发现都反映了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多么地“有粘性”,因此有助于理解美中贸易战的影响。
博士研究生寇明龙汇报论文中
博士研究生门柯平接着分享经典文献《Carbon efficiency and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position: Evidence from global value chain position index of manufacture》(《Energy Policy》2019年第128期)。论文基于2000-2011年全球6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评估了碳效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并进一步分析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对碳效率的影响。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这种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这意味着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程度可以优化能源效率,并比那些发达国家更明显地减少排放。在将制造业进一步细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类型后,作者发现提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比其他两种类型对碳效率具有更明显的积极影响。
博士研究生原伟鹏接着分享经典文献《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collaborative emissions reduction: Micro-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20年第82卷)。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企业环境调查与报告数据库的综合数据,构建了企业层面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指数等综合指标,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Kaya特性和中介效应模型,从微观角度评估环境法规对污染减排和协同减排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些法规可以减少中国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验证了环境政策的有效性。这些法规还可以通过污染减排有效地减少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换句话说,环境法规促进了企业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减排。这种协同减排效果也受到企业能源结构和消费的影响。文章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环境监管政策体系,实现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协调进步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依据。
博士研究生原伟鹏汇报论文中
博士研究生杨泽东接着分享经典文献《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analysis on low carbon city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21年第90卷)。文章通过对低碳城市绩效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绩效。通过结合熵权法和线性加权和法,计算出低碳城市绩效得分,以帮助建立绩效等级。四分位数法和波士顿矩阵法被用来分别进行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文章采用的数据是从中国34个城市收集的,时间为2006年至2018年。研究结果如下:(1)近年来,中国的整体低碳城市绩效得到了改善,低碳试点项目的实施为这种改善做出了贡献;(2)中国南方城市的低碳城市表现普遍好于北方城市;(3)低碳城市表现好的城市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以低碳产业为主。文章提供了中国低碳城市实践的整体情况,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支持性的参考,以便在国际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低碳城市绩效。
硕士研究生靳春丽接着分享经典文献《Carbon footprint and embodied carbon transfer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1年第803卷)。文章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来核算黄河流域九个省的碳足迹,并估算省与省之间、工业部门之间的碳体现转移量。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确定三大产业省际间体现碳排放转移的关键产业。作者发现,与2012年相比,2017年黄河流域的人均碳足迹下降了23.4%。在各省碳足迹的行业构成中,“石油、焦化、核燃料及化学制品加工制造”、“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金属加工及金属、非金属制品”是排放比例较高的四个行业。黄河流域中下游省份之间的碳排放体现转移远远高于上游省份之间的碳排放体现。在九省三大产业的碳排放转移网络中,陕西省第二产业的中心度最高,是最关键的产业。文章为制定黄河流域的碳减排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硕士研究生邱朝乐接着分享了经典文献《Chasing Clean Air: Pollution-Induced Travels in China》(《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2021年第8卷第1期)。文章利用“大”数据实证研究了一种非常有效但未被充分研究的减少空气污染暴露的方式——短期旅行。作者利用手机信号确定用户的位置,从而在中国城市间的空气污染和短期人口流动之间建立联系。利用基于风向和上风处污染水平的每日变化的工具变量,作者发现出发地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比目的地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增加一个单位,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短期人口流动就增加0.15%。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对旅行流动背后决策过程更丰富的特征。文章研究结果通过详细研究对空气污染的行为反应,增加了证据基础。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讨论气氛格外活跃,大家针对自己在经典文献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进行发问,并在老师和主持人抛砖引玉下,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进一步为文献阅读方法和论文写作拓展思路,收获颇丰。
通讯员:邱朝乐
校对:豆勇芳
审稿:丁辰鑫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