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Ⅰ组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

2021年11月24日 18:29  点击:[]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Ⅰ组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

20211124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硕士研究生小组文献交流(博士Ⅰ组)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以线下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召开。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原伟鹏、闫敏、夏学超、赵燕、马点圆和杨泽东,共计6人。

会议由博士四年级的两名同学、博士一年级的四名同学对近期阅读的高质量文献进行分享。首先,2021级博士原伟鹏讲解了论文《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论文指出,环境法规不仅影响当地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影响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目前,尚不清楚环境法规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搭便车还是污染庇护所。本研究基于2006年至2018年的数据,考察了中国京津冀(BTH)、长三角(YRD)和珠三角(PRD)城市群PM2.5的空间相关性。此外,探索了环境调控对PM2.5浓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通过基于SDMSTIRPAT框架识别了污染溢出异质性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PM2.5浓度空间相关性的特征在城市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不仅受到当地环境法规的影响,还受到周边城市实施的法规的影响。周边城市环境整治每增加一个单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则分别增加0.760.1470.109个单位。事实上,监管松散的城市成了污染避难所。空间溢出效应抵消了地方环境法规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此外,三个城市群的比较表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的空间溢出效应高于珠三角。这归因于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因此,应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加强联合调控,解决城市群空气污染问题。

博士研究生原伟鹏讲解论文中

2018级博士闫敏讲解了论文《Research on the carbon emission effect of the seven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based on the spillover and feedback effects model》。论文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沿线国家间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相关区域之间经济和碳排放的溢出和反馈效应对区域碳转移和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使用溢出和反馈效应(SFE)的三区域模型来计算区域和部门碳排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结果表明:(1)七个区域的区域内效应大于区域间效应,溢出效应大于反馈效应。(22000-2015年,东北亚、西亚、北非区域间溢出碳排放占比下降,中亚占比逐渐上升。(3)从区域间效应看,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的溢出排放效应受到中国的严重影响。而且,反馈效应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其他行业的影响上,内部碳排放的反馈效应远高于外部国家。(4)电力、燃气和水以及交通运输具有较高的区域内和区域间排放乘数,因为它们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较高。

博士研究生闫敏讲解论文中

2021级博士夏学超讲解了论文《How public and government matter in industrial pollution mitigation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论文指出,每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必然面临控制工业污染的问题。尽管低碳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业污染仍然是快速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问题。本文以中国为例,利用基于博弈交叉效率的Malmquist指数来衡量中国各省的工业污染减缓绩效(IPMP)。与工业污染减排相关的劳动力和货币变量作为投入指标,各种工业污染排放的减少率作为产出指标。本文从公众和政府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影响IPMP的因素。考虑到影响因素与IPMP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采用非参数核回归探索影响因素的影响,并采用非参数二元密度估计对回归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重工业集中,中国北方IPMP偏低。相比之下,中国中西部的IPMP相对较高。(2)公众监督对IPMP有正向影响。但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有所不同。因此,在公众的高度监督下,区域IPMP将得到显着改善。(3)公众集中度对IPMP具有积极的“U”形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华东地区也具有这种“U”形特征,而中西部地区公众集中度对IPMP有正向影响;即类似于公众监督,在公众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区域IPMP将得到显著提升。(4)在环境执法严格的地区,政府监管对IPMP产生积极影响。相比之下,在环境执法不严的地区,政府监管对IPMP没有产生积极影响。5)由于政策设计和实施的失败,政府集中对IPMP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其IPMP以及公众和政府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关工业污染控制经验的见解。

博士研究生夏学超讲解论文中

2021级博士赵燕讲解了论文《Reduc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Primary Production of Aluminum and Silicon with Changing Energy Systems》。论文指出,当今世界正在推动低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目标已经确立。包括冶金过程在内的工业过程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而且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扩张,这些排放量一直在上升。本文重点介绍两种能源密集型工艺,铝生产和冶金级硅生产,以及近几十年来这些工业过程的碳足迹是如何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对这些金属的需求增加导致了这两种金属的初级生产扩大,基于能源和化石电力的份额越来越大。事实上,从2000年到2019年,用于铝和硅生产能源的平均碳足迹分别增加了38%43%。能源组合的变化决定了流程效率的任何进步。这项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讨论了改进的机会。

博士研究生赵燕讲解论文中

2021级博士杨泽东讲解了论文《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China's regional carbon intensity based on ST-IDA from 2000 to 2015》。论文指出,为研究中国跨区域碳强度特征,揭示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动态,采用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集的时空指数分解模型(ST-IDA)定量探索驱动因素的时空差异导致了区域间碳强度的变化。考虑区域经济关联下碳排放的空间属性,构建空间邻接矩阵并引入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济空间集聚区域的碳强度特征。将30个省份按人均GDP和周边省份划分为高价值包围高价值(HH地区)、高价值包围低价值(HL地区)、低价值包围高价值4类。高值(LH区域)和被低值包围的低值(LL区域)。结果表明:(a)不同经济空间集聚区域的碳强度存在显着差异。由于工业部门的碳强度高得多,LL地区的碳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b)碳强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工业和交通部门。2000-2005年间,除LL地区外,交通碳强度的显着增加主导了总变化。2005年以后,各地区碳强度下降以工业为主;(c)能源强度效应是造成碳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LL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潜力更大;(d)从时间上看,能源强度对碳强度增长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地区。各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效应向好。 碳系数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博士研究生杨泽东讲解论文中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中,在读博士生对环境法规、碳转移、温室气体减排、碳强度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为各自的论文撰写做准备。此次文献交流关注了最新文章并紧扣研究方向,大家受益颇深。

通讯员:杨泽东

校对:豆勇芳

审稿:丁辰鑫

2021.11.2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