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

2021年11月08日 18:17  点击:[]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

2021118日下午153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基地博士硕士研究生文献交流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以线下的方式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5会议室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向仙虹,博士研究生赵景瑞、原伟鹏、闫敏、王慧、辛龙、肖涵月、闫新杰、寇明龙、门柯平、马点圆、赵燕、杨泽东、夏学超,硕士研究生李腾腾、张策、邓又一、王芝炜、靳春丽、豆勇芳、王凤逸、黎炯婵、丁辰鑫、唐静、孙勇、邱朝乐、张贤峰、祝树森和张瀚月,共计30人。

参会人员

本次会议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位在读博士二年级研究生分别分享2020年世界经济学会排名前十的文献。会议首先由在读博士研究生寇明龙分享文献《新兴经济大国中间产品创新驱动全球价值链攀升——基于中国经验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5期)。该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对间接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作用、对高技术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但随着中间产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负向效应明显下降;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和本土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正向影响增强。文章的政策含义是,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尤其是促进创新、知识和科技服务贸易自由化;提高国内创新体系效率;扩大高技能劳动力教育供给与国际研发合作;提高国内中间产品R&D投入强度,逐步降低对G5发达经济体中间产品的依赖,释放国内巨大市场规模的效应,持续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博士研究生寇明龙汇报论文中

博士研究生门柯平接着分享文献《人工智能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5期)。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且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后仍然显著。②人工智能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企业。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人工智能对中国参与价值链的促进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④人工智能对价值链参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实现:一是替代从事低端环节生产的劳动力来降低企业成本;二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⑤针对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会显著促进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因此,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重视创新发展,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契机,减少人工投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助力中国企业以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第二部分是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分享经典文献。博士研究生原伟鹏分享经典文献《Can the rise of the manufacturing value chain be the driving forc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Energy Policy2021年第156卷)。该研究表明:制造业价值链的上升对节能减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这一传导路径中,创新驱动效应和结构升级效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创新驱动效应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更为强大和有效。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一路径中,不同产业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是不对称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升级过程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节能减排效果更为明显,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在本文中,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应同时进行。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按制造业的分类,这可以极大地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最后实现“精准节能”和“精准减排”。

博士研究生杨泽东接着分享经典文献《Industry relocation or emission relocationVisualizing and decomposing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Chinas economy and carbon emissions》(《Cleaner Production2019年第208卷)。研究结果表明:污染避难所效应存在于大多数部门的迁移过程中。大多数部门的迁移过程中都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反过来,研究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缓解政策应该因地区和行业而异。建议包括:为西部地区制定负面清单,为高污染行业制定缓解政策,以及为最终需求制定差异化供应链管理。

硕士研究生丁辰鑫接着分享经典文献《Carbon pricing in Germanys road transport and housing sector: Options for reimbursing carbon revenues》(《Energy Policy2021年第157卷)。本文研究结论如下:讨论了在引入国家碳定价之前在政治舞台上讨论的三个替代方案:(1)将人均收入重新分配给私人家庭。(2)通过降低电力税等方式降低电价。(3)对弱势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财政援助。如对弱势消费者的财政援助,如增加住房福利。为了估计来自碳定价的收入和由此产生的排放节省,我们采用了部分平衡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经验文献中对个人化石燃料消费的价格弹性估计。在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方面,最有效的是增加住房福利。虽然这一措施不需要大量的货币资源,但作者认为,剩余的收入最好用于减少德国的电力税。鉴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量的稳步增长,电力税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硕士研究生丁辰鑫汇报论文中

硕士研究生孙勇接着分享了经典文献《Expenditure elasticity 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GHG emissionsA survey of literature on household carbon footprint》(《Ecological Economics2022年第192卷)。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来说,碳足迹的增长速度低于支出,并证实了收入弹性低于支出弹性。明确地说,收入弹性等于1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弹性等于1的假设并没有得到已发表文献的支持。作者讨论了碳不平等和碳集中之间的区别以及收入弹性和支出弹性之间的区别。作者介绍了当前对收入和碳足迹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来自于方法上有争议的假设以及家庭预算调查中的测量误差。

上述学术沙龙中,各位博硕士分享了六篇经典文献,并在老师和主持人抛砖引玉下,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进一步为文献阅读方法和论文写作拓展了思路。最后,孙慧老师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的文献阅读中思考文献的不足以及待完善的点,由此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拓展自己的研究思路,在这期间趁热打铁,写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文章。此次交流从不同视角去探讨科学问题,思想碰撞,让同学们收获颇丰。

通讯员:祝树森

校对:豆勇芳

审稿:丁辰鑫

2021.11.0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