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二讲

2021年05月30日 16:02  点击:[]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二  

202152610:00(京时),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博硕士学术沙龙第十二讲线上加线下方式在腾讯会议及新疆大学校本部615会议室进行。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罗万云,博士研究生向仙虹、原伟鹏、闫敏、王慧、肖涵月、赵景瑞、闫新杰和寇明龙,硕士研究生庄真懿、马点圆、郭秋秋、扎恩哈尔、李腾腾、邓又一、李晓琪、张娇宁、张策、王芝炜、靳春丽、豆勇芳、王凤逸、黎炯婵和丁辰鑫,共计25人。  

 

参会人员  

会议伊始在读博士生王慧讲解了论文《Assessing Chinas efforts to pursue the 1.5° warming limit(《Science2021372鉴于人们越来越有兴趣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下,一个关键问题是这对中国的排放途径、能源结构调整和脱碳意味着什么。通过进行多模型研究,研究发现,与“没有政策”的情况相比,1.5℃的一致目标要求中国分别将其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减少90%39%以上。负排放技术在实现接近零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50年,捕获的碳平均占总减排的20%。本文的多模型比较揭示了各部门在必要减排方面的巨大差异,而一致的是,电力部门需要在2050年前实现完全脱碳。交叉模型平均值表明,考虑到1.5℃的升温极限,到2050年,中国累计的政策成本可能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8%5.7%  

 

博士研究生王慧分享文献中  

紧接着,在读博士生闫新杰讲解了论文《中国的挑战:全球温控目标从2°到1.5°的战略调整(《管理世界2019年第10期)文章基于中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集成模型(CE3METL),从排放路径、能源重构和经济影响3个维度对比分析和阐释了全球温控目标从2℃到1.5℃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涵义,得到如下结论:(1)中等可能性的2℃目标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峰值水平较照常情景下低20亿吨左右,而1.5℃目标则要求碳排放从当下开始急剧下降,且最早到2060年前后实现近零排放;(21.5℃温控目标要求2010~2100年的平均能源消费量降至2010年的65.1%,且负排放技术将成为能源重构的重要力量,到2100年,其供能份额可达44.5%~49%,但这是以“挤出”风能等其他非化石能源技术的发展空间来实现的;(3)对比2℃目标,1.5℃目标下的平均社会碳成本要高出约350/吨,且2020年的水平将超过600元,这一门槛值较2℃目标至少提前了20年。对比中等概率下的2℃和1.5℃气候目标,后者的经济损失较前者高出近8%,而负排放技术可将同等目标下的平均经济损失最高降低69.3%  

博士研究生闫敏讲解了论文《基于省际贸易视角的环境治理隐含成本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20年第28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省际贸易快速增长,由此带来了隐含污染省际转移问题,形成了隐含成本,造成了省份发展不均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基于此,本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隐含成本结构合理性评估模型、结构分解分析模型,选取泛京津冀区域的2007年和2010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SO2作为隐含污染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发达省份(北京、天津、山东)是隐含SO2的净输出省份,间接获得隐含SO2的经济收益;欠发达省份(河北、山西、内蒙古)是隐含SO2的净输入省份,承担隐含成本。发达省份隐含SO2的结构明显优于欠发达省份。负值的技术效应和正值的规模效应是造成隐含SO2要驱动效应,研究结论可作为改善省份的改变的主均衡发展、区域的可持续增长的决策参考。  

 

博士研究生闫敏分享文献中  

本次学术沙龙交流重点讨论了2篇文献大家对论文的结构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讨论了如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收获颇丰  

 

 

(通讯员:王芝炜  

2021.05.2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