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四讲
2020年10月14日下午17: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20-2021年第一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第四讲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新疆大学北校区2112会议室和腾讯会议进行召开。参与此次文献交流与学术讨论的有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郭秋秋、马点圆、庄真懿、杨永腾、扎恩哈尔、李腾腾、李晓琪、邓又一、张策、张娇宁、崔青以及硕士新生等共计15人。
会议由硕士二年级的六名同学对近期阅读的文献进行分享。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腾腾讲解了论文《信息技术、劳动力结构与企业生产率》。该论文发表于《管理世界》2019年第9期,65-80页。该文利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120个城市共11999家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ICT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验证中国企业突破“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可行路径。实证研究发现,高技能员工和长期雇佣员工均与ICT形成互补效应,能够显著提升ICT的生产率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互补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程序化任务密度更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显著增强的特征,并且规模越大的企业互补效应越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是企业能否更好地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李腾腾文献分享中
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策讲解的论文是《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该论文发表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141-156页。本文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2012-2018年投资者实地调研数据,探讨了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投资者实地调研能够显著促进上市公司的战略调整,且此作用机制受到企业业绩和高管过度自信的影响,企业业绩和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资者实地调研与企业战略调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同时,投资者实地调研的效果受企业信息质量和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影响,企业信息质量不佳的公司,以及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实地调研对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更为显著。
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娇宁讲解了论文《Does Corporate Carbon Risk Management Mitigate the Cost of Debt Capital? 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n Climate Change Policies》。该论文发表于《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该文考察了韩国资本市场对企业碳风险管理的反应。结合资本成本、代理问题、信号理论和战略环境管理等相关研究,我们提出了碳风险管理与政府碳政策对债务资本成本影响的假设。对韩国2010-2015年的3491个交易所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碳风险管理降低了金融市场的债务资本成本。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理解改善碳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的结果,以及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碳减排政策的效果。
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晓琪讲解了论文《跨国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质变的影响研究》。该论文发表于《科学管理》2020年第41卷第6期,80-89页。该文使用多指标构建创新质量指数,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跨国并购对并购企业的创新质量促进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积极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规模提升,但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即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存在创新产出的量变,没有发生创新“质变”。并购双方技术互补性,通过丰富并购企业的技术知识多样化和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提升了并购企业的创新质量,对跨国并购的创新质量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2019级硕士研究生邓又一讲解了论文《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制造业创新》。该论文发表于《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第37卷第4期,34-44页。该文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专业化(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和产业内竞争(Porter外部性)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从分技术层面来看,低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MAR外部性,中高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从分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能从多样化集聚中获得更多创新收益,大中型企业能从专业化集聚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从分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新生和年轻企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成熟企业创新更多受益于MAR外部性。
2019级硕士研究生崔青讲解了论文《人工智能如何重构商业模式匹配性?》。该论文发表于《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42卷第7期,48-63页。该文文立足于人工智能在零售电商个性化推荐的具体应用情境,从人货匹配的研究视角出发,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基础,依据商业模式画布和零售业本质构造出针对零售电商企业“人”“货”“场”的模块划分,并通过对新电商拼多多的案例研究,归纳出人工智能重构商业模式匹配性的机理。研究表明,伴随匹配逻辑由商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的转变,人工智能通过对“人”的中心化、社群化和场景化的协同性重构刻画用户特征,通过对“货”的在线化、精准化和情感化的协同性重构丰富产品属性,基于人工智能对“人”和“货”的重构,“场”突出了多元化场景下用户特征与产品属性的精准对接,使得人货匹配路径由“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其特征差异表现为匹配方式由“物以类聚”转变为“人以群分”,匹配程度由“千人一面”转变为“一人千面”。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人工智能重构商业模式匹配性的“黑箱”,为零售电商企业进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
此次学术沙龙大家通过开放和自由的组织形式进行着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气氛活跃。本次学术沙龙分享和讨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使同学们获益匪浅,为后续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通讯员:邓又一)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