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workshop2020年夏季第11期(总第32期)全球价值链研究方法Wang系列

2020年08月26日 22:17  点击:[]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workshop2020年夏季第11期(总第32期)                

全球价值链研究方法Wang系列    

2020714日下午17: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workshop全球价值链讲座2020年夏季第11期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此次培训主讲人为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主要介绍全球价值链王直系列方法参加本次培训的有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慧教授,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李建军副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战略研究院刘媛媛副教授,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朱俏俏副教授、罗万云老师,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向仙虹、玉侎提、刘晓燕、原伟鹏、向仙虹、王慧、肖涵月、辛龙在读硕士研究生郭秋秋、李腾腾、李晓琪、张策、王昱茜、邓又一、黑力力、张娇宁、崔青以及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其他学生共计37人。  

 

赵景瑞博士培训中  

首先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介绍王直系列方法的测算王直系列方法有三篇论文组成的,解释了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的投入产出。第一篇,在双边和部门两级量化国际生产份额。主要介绍关于列昂惕矩阵的测算方法和它的局限性,WLOT 数据库的数据表和投入产出数据包括家庭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能源消费数据等。第二篇,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商业周期的衡量标准。主要介绍一个国家多个部门的投入产出的测算和两个国家两个部门的投入产出的测算。第三篇,全球价值链特征:生产优势与提升。特征体现在1)利润持续向两极倾斜。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只是占据价值量很少的那些环节。以全球服装价值链条为例,高附加值和最大利润份额都流向海外设计和销售环节这两极,而一般由发展中国家地方产业所占据的生产加工环节无论是附加值还是利润份额都很微薄。(2)价值分配偏向无形资产。虽然发达国家逐渐退出生产领域,但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牢牢掌控着那些高附加值环节。(3)生产环节高度分散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研发与销售环节高度集权,生产环节高度分散化。(4)制造外包的角色固化。产品内分工起源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一致,反过来又通过规模经济强化了既有的要素优势,从而固化原有的分工格局。  

随后,主讲人赵景瑞提出问题:你所理解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什么?闫敏提出自己见解:首先参与贸易的产品增值能力在产业链条中占一定比例,其次在技术层面具有一定优势。  

最后,博士研究生赵景瑞安排了全球价值链下节课全主要讲解企业层面内容为主,让同学们提前做好准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之后,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使大家获益匪浅。  

 

赵景瑞博士培训中  

在博士研究生赵景的全球价值链培训告一段落之后,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与硕士研究生邓又一和扎恩哈尔分别就全球价值链分工,碳生产率,污染集聚的文献综述进行了分享和讲解。  

博士研究生赵景瑞围绕是什么?反映什么?核心概念是什么?三个问题介绍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首先由Michael E.Porter1985年提出。最初,价值链主要是指针对垂直一体化公司的,强调单个企业的竟争优势。随着国际外包业务的开展,波特于1998年进一步提出了价值体系的概念,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不同的公司之间这与后来出现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概念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之后,寇伽特(Kogut)也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的观点比波特的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2001年,格里芬在分析全球范围内国际分工与产业联系问题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概念。全球价值链概念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用来分析国际性生产的地理和组织特征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全球产业的动态性特征。  

 

邓又一培训中  

邓又一的讲解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为碳生产率概念,碳生产率:又称“碳均GDP”,最早是由KayaYokobori1997)提出,是衡量将碳排放作为一种投入要素而带来的产出水平,用公式表示则为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第二方面为研究现状,在1997-2008年间,国外发文量较少,国内并没有有关“碳生产率”的研究;在2009-2016年间,国外发文量表现为缓慢上升,而国内发文量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第三方面为结论与讨论,从文献数量上来看,有关“碳生产率”的国内外研究产量近年来不断增加,国内文献的产出量远大于国外文献的产出量研究质量不断提升;第四方面为高被引文献研读。  

 

扎恩哈尔培训中  

扎恩哈尔的讲解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为国外文献综述,WalterUgelow1979)最先提出“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由于环境规制在发达地区较为严格,而在欠发达地区较为宽松,因此欠发达地区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往往会忽视环境问题,从而使得欠发达地区成为发达地区的污染避难所;第二方面为国内文献综述,苏梽芳、胡日东等(2009)利用中国28个省市1993-200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中国污染排放,发现我国各地区污染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污染排放存在空间集聚性;第三方面为文献述评,纵观现有文献,研究污染集聚的文献仍然较少,一方面由于其研究起步较晚,另一方面虽然有很多文献关注到了环境污染研究中的空间分布问题,但很少专门研究环境污染的集聚问题;第四方面为参考文献。  

本次的培训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展开,此次培训使同学们获益匪浅,同学们学到了有关全球价值链投入产出测算方法、碳生产率和污染集聚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每一次的交流互动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黑力力  

2020.7.1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