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区域交流 
 基地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基地交流>>正文
基地交流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十四讲

2020年06月09日 00:02  点击:[]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博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十四

202068日下午16: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术沙龙第十四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有新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晓燕、向仙虹、赵景瑞、谷魁英、闫敏、原伟鹏、郝晓、肖涵月、辛龙、王慧玉侎提在读硕士研究生崔青共计13人。

2016级博士研究生刘晓燕介绍了《商事制度改革与产业专业化》(《中国工业经济20204)。本文考察了商事制度改革对产业专业化的推动作用。首先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项目市场上的博弈模型,证明了商事制度改革能够限制政府的干预行为,促进地区产业专业化;然后使用20072015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设立市场监管局的时序变量测度商事制度改革程度,利用各城市工业用地出让数据构建供地基尼系数来衡量产业专业化水平,据此做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商事制度改革显著提升了产业专业化水平,设立市场监管局可使专业化水平提高0.031,是其均值的6%、标准差的31%。作用机制上,商事制度改革抑制了政府对行业规模和税收的偏好性投资,促进了企业自由进入市场,降低了投资向部分行业的同质化集中。国有企业对商事制度改革的作用不敏感,仅使用国家资本占比较高行业的样本时以上结论变得不显著。商事制度改革对高技术行业和高契约强度行业的作用更强。使用行政审批中心设立情况、开办企业成本等变量作IV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基本结论保持稳健。未来,应进一步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并结合地方政府偏好、行业技术和契约强度、企业所有权性质等因素,针对性地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介绍了《建设用地空间错配理论、机制与效益损失:基于湖北省的实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4)。本研究基于资源错配理论对土地资源错配理论开展梳理,提出建设用地错配机制假说,运用边际分析法和计量方法构建建设用地空间错配测度模型及机制检验模型,并以湖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7年湖北省建设用地过度错配与短缺错配并存,空间错配程度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局部地区错配程度加剧。②土地负外部性扩散、非均衡发展、非市场化供应、土地财政依赖等加剧了建设用地空间错配,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政府腐败、发展多元所有制等有利于降低建设用地空间错配程度。③1996-2017年湖北省建设用地空间错配效率损失由6.92%下降到3.84%,年均减少2.03%,效率损失得到缓解。④从损失值看,湖北省建设用地空间错配效率损失严重,1996-2017年累计经济损失达3.90*104亿元。主要结论:建设用地空间错配测度模型兼顾了土地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可以作为建设用地 空间错配程度衡量的有效方法;建设用地空间错配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纠正建设用地空间错配,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土地市场配置和政府主导配置均会带来建设用地空间错配,建设用地配置中一个“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结合十分必要且迫切。

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景瑞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贸易效应:引力分析》(《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20146)。本文提供了实证证据,说明个别企业是否选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结构调整,以利用能源资源和价格的国际差异。以美国页岩气革命为准自然实验,分析了英国异质企业的两大调整幅度。首先,我们考虑能源密集型的英国公司是否在美国建立了新的子公司,以应对页岩气冲击。其次,我们探讨企业内部工厂层面的调整,以考虑能源价格差距是否会增加美国企业关闭其英国高耗能工厂的倾向。我们找到了支持这两个调整幅度的证据。综合来看,这些结果表明,由于禀赋驱动的能源价格差距,跨国公司已将能源密集型生产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孙慧教授以2018年环保税征收政策、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分别对人资环与世界经济方向的研究进行了拓展分析。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介绍了《中国低碳试点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环境经济研究20201。本文选择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低碳试点政策的效果,结果显示我国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为进一步排除其他政策对低碳试点政策有效性的干扰,本文做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将低碳试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积极探索低碳控排新技术、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制度三个层面给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介绍了《Unequal Exchange of Air Pollu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s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1852)。本文通过使用最新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2012年的排放清单,追踪了沿国家供应链的出口诱发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成本的区域失配。结果表明,出口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约56%发达沿海地区受到的空气污染,而以总大气污染物当量(APE)衡量,全国出口中约有72%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引起的。对于出口引起的GDP的每万元人民币,发达地区仅产生0.4-0.6gAPE排放,而来自中国西部或中部的欠发达地区则不得不遭受4-8倍的排放量。这是由于较贫困的地区提供的附加值较低,排放密集型投入较高,环境标准较低,技术效率较低。从环境经济联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结果可能为减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铺平道路。

2018级博士研究生闫敏文献交流

2018级博士研究生郝晓介绍了《互联网是否驱动了双边价值链关联》(《中国工业经济》,201911)。本文利用双边双向网络链接数据计量分析互联网对两国间价值链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互联网通过削减贸易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延伸生产步长成为两国间价值链关联的重要驱动力;从行业异质性视角,互联网对服务业价值链关联的影响更为显著,对资产专用性行业价值链关联的促进作用更大;从价值链关联梯度视角,互联网对价值链关联具有明显的“后发效应”,同一行业不同经济体之间价值链关联差距越大,互联网对该行业价值链关联促进效应越大。互联网是推动全球生产分工不断细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构建全球生产分工新格局。本文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对全球价值链关联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018级博士研究生郝晓文献交流中

2019级博士研究生辛龙介绍了《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文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面板数据进行测算,提出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框架,运用GeoDa软件刻画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关联及其局部空间差异的波动性,将 STIPAT 模型和EKC模型相结合检验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特性,揭示我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时空分布特征,碳排放强度水平相近的省区均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空间集聚现象,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存在俱乐部收敛的演进特征。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溢出性特征,我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分异与跃迁的形成与演变是各地区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资源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提出分区域、有重点的区域协同减排措施,提升区域碳排放协同治理的效率。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慧介绍了《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企业特征与环境信息披露的联合调节效应》(《科研管理20205)。文章基于制度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我国典型重污染行业中159家上市公司数据,分析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探讨企业客观特征-规模和所有制形式对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企业客观特征、主观战略-环境信息披露的联合调节效应。结果发现:重污染企业往往选择牺牲环境绩效来提高财务绩效企业规模越大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越小,而企业所有制形式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另外,企业客观特征对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还依赖于积极的环境信息披露。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介绍了《国内市场分割与雾霾污染——基于空间自滞后模型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2)。文章从规模变化效应、结构转型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市场分割影响雾霾污染的传导机制,并基于卫星监测的PM2.5栅格数据,采用空间自滞后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市场分割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市场分割显著加剧了雾霾污染,且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对本地区雾霾污染也具有显著的恶化作用市场分割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就传导机制来说,地方政府之间的市场分割行为抑制了规模变化效应、结构转型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的发挥,进而对雾霾污染产生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市场分割还进一步阻碍了地方政府围绕雾霾污染所开展的区域协同治理活动。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在中国加快雾霾污染治理的进程中,各地区既要“自扫门前雪”,也要兼顾周边地区的“瓦上霜”,实现雾霾污染治理的群防群治和协同治理,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级博士研究生肖涵月文献交流中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玉侎提介绍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如何影响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研究20203)。文章基于2005-2017“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数据库”的对外投资微观数据,本文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不仅减少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也抑制了投资规模,这一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样本选择性偏差、不同的汇率波动指标等一系列问题后仍然稳健。基于手工搜集的企业年报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前期的套期保值行为,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弱化汇率波动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汇率波动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有明显的异质性,投资于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企业以及不同投资方式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反应各异,这又与中国现阶段对外投资的一些独特特征有关。本文研究为汇率波动影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

2019级博士研究生玉侎提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谷魁英介绍了《雾霾治理、地方竞争与工业绿色转型》(《中国工业经济201910)。本文基于2006201630个省份PM2.5浓度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回归(IV2SLS)和广义空间三阶段回归(GS3SLS)模型,对雾霾治理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①雾霾治理能够显著推动当地工业绿色转型,在考虑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②机制评估发现,工业产业结构改善和生产效率提升是雾霾治理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③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和污染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地区间的模仿竞争总体上会严重削弱雾霾治理激励工业绿色转型的效果,且地方政府在执行雾霾治理政策时呈现出东部地区“模仿抑制”、中西部地区“模仿无效”的异质性策略互动特征;④进一步对各地雾霾治理边际成本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雾霾治理政策存在资源错配,这种错配抑制了雾霾治理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正向效应;除此之外,市场分割所导致的资源错配也是影响雾霾治理正向效应发挥的重要原因;而政府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有助于强化雾霾治理的正向效果,但需要更加重视创新性指标,激励地方政府依靠科技创新来治理环境的积极性,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学术交流,同学们的学术讨论热情与思想火花碰撞丝毫不亚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王慧

2020.06.0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