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基地硕士学术沙龙讨论笔记第八讲
2020年6月2日下午18:0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硕士学术沙龙第八讲以腾讯会议方式如期召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有新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在读硕士研究生古丽珊、扎恩哈尔、马点圆、庄真懿、郭秋秋、杨永腾、李腾腾、张策、张娇宁、李晓琪、邓又一、王昱茜、黑力力、崔青共计15人。
2018级硕士研究生扎恩哈尔介绍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研究通过运用DEA-SBM模型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我国30个省(市)2005-2013年的大中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程度不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期望产出对生态效率又明显促进作用,非期望产出对生产效率有抑制作用。本文创新点为对两个指标的构建,通过不同方法的结合,测算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
2018级硕士研究生扎恩哈尔文献分享中
2018级硕士研究生马点圆介绍了《晋升激励、地域偏爱与企业环境表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管理科学》2019年8期)。研究以2009-2015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了官员更替对企业环境表现得影响,并分别从晋升激励与地域偏爱两个角度切入分析这种影响背后得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换届后,若继任官员来自本地调任,则当地企业的环境表现将得到改善;而若继任官员来自异地调任,则当地企业的环境表现将发生恶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异地调任的继任官员出于晋升激励的动机而倾向于降低地方环境治理水平;而本地调任官员出于对曾经任职地区的地域偏爱而更重视当地环境治理。
2018级硕士研究生庄真懿介绍了《新兴经济大国中间产品创新驱动全球价值链攀升——基于中国经验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5期)。本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框架下,研究了新型经济大国中间产品创新驱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对间接出口国内附加工值率的提升作用、对高技术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但随着中间产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负向调节明显下降。
2018级硕士研究生郭秋秋介绍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双重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9年第10期)。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估计法测度三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均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间接作用受FDI、要素结构和研发投入影响,其中,环境规制通过FDI、研发投入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通过要素结构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产生负向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为环境规制指标的构建,运用Sys-GMM构建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
2018级硕士研究生郭秋秋文献分享中
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永腾介绍了《媒体压力下的绿色并购能否促使重污染企业视线实质性转型》(《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2期)。研究基于2012-2016年重污染企业并购数据,考察了媒体压力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影响,并以绿色并购前后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了媒体压力下企业绿色并购的真正动机。研究发现:媒体压力越大,重污染企业越倾向于进行绿色并购;在实施绿色并购后,重污染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显著下降,存在着降低信息透明度以减少外界关注的问题。同时,基于媒体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规模偏小,并购后环保投资并没有显著增加,且并购后披露了更多的软环境信息。这些结果证明重污染企业迫于媒体压力所实施的绿色并购仅仅是为了转移舆论角度的策略工具,并非实质性的绿色转型。
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腾腾介绍了《大股东认购、定价基准日选择与定向增发折价》(《金融论坛》,2019年第12期)。研究本文基于2014-2016年定向增发的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股东认购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越可能选取董事会决议公告日为定价基准日,定向增发折价率也相应越高;定价基准日的选取在大股东认购比例与定向增发折价率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大股东认购比例对折价率具有直接效应。
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策介绍《制度距离与中国企业OFDI的进入模式选择——基于上市企业的数据检验》(《经济与管理》,2019年第6期)。研究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06-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分别从管制距离、规范距离和认知距离三个纬度探讨制度距离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管制距离、规范距离和认知距离的增加,相对于绿地新建,跨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的进入模式。通过检验东道国政府态度对制度距离影响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发现,东道国政府的态度对认知距离影响进入模式的选择具有调节作用。
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娇宁介绍《行业多元化、国际多元化与公司风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数据的研究》。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3-2014年发生的1417起境内与出境并购事件进行分析,通过构建Logit回归模型,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影响企业风险的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行业多元化战略主要削弱了企业的特有风险,而国际多元化战略则能显著降低企业的系统风险。研究表明,将多元化战略纳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内,有助于企业有的放矢地制定更加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增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抗御风险的能力。
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娇宁文献分享中
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晓琪介绍《出口集聚、企业相关生产能力与企业出口扩展》(《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5期)。本文将产品间的认知距离引入集聚的测度中,研究不同类型集聚对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集聚效应和企业相关生产能力分别是企业出口多元化的外源动力和企业条件。本文的创新点为将产品间的认知距离引入集聚的测度中进行研究。
2019级硕士研究生邓又一介绍《政府空气污染治理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19年第6期)。本文以“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政策为切入点,聚焦探讨政府环境治理的空气污染防治效应,利用双重倍差法解决文献中普遍面临的内生性问题,系统考察了低碳城市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空气污染,其主要传导机制来自于企业排污的减少与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创新。进一步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城市建设的资金支出远远小于其可能带来的收益,这意味着低碳城市建设本身有助于实现污染防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目标。
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昱茜介绍《中国产业部门间隐含碳排放流动结构分析——基于复杂网络的视角》(《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年)。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产业部门间隐含碳排放流动加权网络,借助复杂网络指标分析了网络的整体特征、关键部门、社团结构及关键流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隐含碳排放流动网络具有小世界性质及无标度特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隐含碳排放的重要“供给者”,建筑业、其他服务业是隐含碳排放的重要“消费者”,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是隐含碳排放流动的重要“传导者”,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因同时具有较大的点强度和中介中心度,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
2019级硕士研究生黑力力介绍《大气污染协调治理能促进污染物减排吗?——基于城市的三重差分研究》(《管理评论》,2020年)。基于2010-2015年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重差分法研究了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从全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降低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而此结果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子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显著降低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但对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城市在促进不同污染物减排时存在差异,减排难度较低的污染物往往被优先完成。从时间效应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存在时滞性,而且这种时滞性在不同污染物减排之间存在差异。
2019级硕士研究生崔青介绍《数字化情境下互联网独角兽的公司创业路径研究》(《科学学研究》,2020年)。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及案例对比发现,不同创业逻辑的适用情境有所区别,数字化创业情境突破核心资源有限性假设,创业边界趋向模糊,创业环境高度不确定,创业目标难以预定义。在此情境下,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的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路径采用机会构建+识别的方式,通过构建数据关系,实现数据协同培育机会发育土壤;通过数据价值再生构建创业机会;通过挖掘数据组合识别细分需求;通过提高数据迁移成本反哺机会培育土壤,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公司创业路径。本文的创新点为提出了围绕数据的公司创业评价体系。
本次的学术沙龙以网上腾讯会议的创新型方式展开学术交流,同学们的学术讨论热情与思想火花碰撞丝毫不亚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每一次的文献交流都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邓又一)
20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