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博硕士学术沙龙第十五讲
2019年12月28日上午10:30(京时),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博硕士学术沙龙第十五讲在新疆大学本部科技楼612会议室进行,参与此次文献交流的有在读博士研究生向仙虹、赵景瑞、原伟鹏、郝晓、肖涵月、王慧,在读硕士研究生秦颖、吕开剑、马点圆、庄真懿、郭秋秋、杨永腾、李腾腾、张策、阿布都黑力力·麦麦提、邓又一、王昱茜、张娇宁、李晓琪共计19人。
各位博硕士研究生对近期所读文献进行了分享与详细讲读。2019级硕士研究生阿布都黑力力·麦麦提介绍了来自《Energy Economics》的《Can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achiev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industrial sector in China》一文。该文章调查了2011年实施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机制(ETS)试点政策的节能减排效果,基2005-2015年省级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检验二氧化碳ETS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试点地区相比,二氧化碳ETS降低了试点地区被管制行业22.8%的能耗,降低了15.5%的碳排放;进一步分析表明,政策效应主要由提高技术效率和调整产业结构驱动。此外,研究还发现碳排放交易机制在环境执法和市场化程度高的领域表现更好,由此证明碳排放交易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永腾介绍了来自《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的《How 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ffect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technical progress—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s from 2005 to 2015》一文。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选择专利或研发总支出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然而无法通过整个R&D实验来确定生产者的 R&D 战略。此外,外部技术支持,如技术合作或技术引进,虽然可以取得技术进步,但不能获得专利。为了填补这一空白,需要重新确定技术进步的方法,并进行新的衡量。该研究考虑了技术进步的三种途径:技术合作、技术引进和内部研发,并且基于2005-2015年中国工业部门的数据,研究了环境管制对这三种途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管制对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有重大负面影响,但对内部研发没有影响。在高污染部门,环境管制对所有三种方法都有重大负面影响。环境监管对低污染行业的三种方法没有显著影响。
2018级博士研究生郝晓介绍了《Measures of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Global Business Cycles》,该文为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工作论文系列。文章在方法论上有两点贡献。首先,根据它们是否为纯内需,传统的国际贸易,简单全球价值链活动,以及复杂的全球价值链活动,提出了一个国家、部门或国家部门各级不同类型的全部生产活动的分解框架。第二,根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一对 GVC 参与率指数,改进了现有文献中存在的测量方法;并将这个分解应用到世界投入产出表,涵盖44个国家和56个行业,从2000 年到2014年,从而揭示了不同生产活动的演变组成。研究结论也表明复杂的全球价值链活动比其他活动更强烈地与全球GDP增长相协调。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向仙虹介绍了自《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的《Trade impacts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一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很少受到关注。文章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视角出发,通过对2013年BRI启动后中国与BRI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填补了这一空白。尽管存在转移问题的潜在担忧,但研究发现,与其他情况相比,中国在“一带一路”后的净出口增长集中在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因此增加了中国国内的环境和资源负担。这缓解了人们对污染和资源开发从中国转移到其他BRI国家的担忧,并为中国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为提高我国 BRI 的整体可持续性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文献交流中
2018级博士研究生原伟鹏介绍了来自《Energy Policy》的《Residential carbon emission embedded in China’s inter-provincial population migration》一文。人口迁移体现了从源头到目的地的虚拟能耗和碳转移。该文基于发出源和到达目的地之间的人均水平差异开发了一个模型来估计碳排放的空间转移流量,按农村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农村和城市到城市的流量细分。考虑迁入和迁出居民碳排放的净值对整个碳排放的变化有贡献,文章利用201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和能源资产负债表,计算并可视化了中国人口迁移中的省际碳排放流量。研究发现,中国的非户口迁移增加了全国碳排放总量。最大的转移流量主要来自中国中部到东部。由于高碳能源结构,北部省份也是不同的目的地。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源互动是主要影响因素。文章建议为推进低碳环保城市化,应在确定的区域,特别是京津地区,加强能源优化政策。
同学们热烈讨论中
本次的学术沙龙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思想和技术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为各位同学的科研学习拓宽思路,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肖涵月)
2019.12.28